作者:祖春玲 文章来源:安徽商报 点击数: 日期:2007-9-7 9:47:24
“人造小太阳”、同步辐射加速器、强磁场实验装置……目前,合肥已拥有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其密集度仅次于北京;十六大以来,全省有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创新能力从2003年全国的第20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7位;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4家,占全省上市企业的67%。在昨天省政府召开的“辉煌五年路”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公布的材料显示,安徽正在实现从农业大省向科技大省的转变。
创新能力3年升13个“名次”
“人造小太阳”首轮物理放电实验成功,量子通讯研究在世界领先,杂交油菜项目破解了世界难题……十六大以来,我省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申请专利16531件。据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我省创新能力已从2003年全国的第20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7位。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省科技工作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在全省工业企业中,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呈现出“五个60%以上的态势”:65%的科技机构设在企业,67%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84%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3%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收入过亿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目前,我省有民营科技企业5450家,居全国第13位,高新技术企业869家,其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200家,10亿元以上37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4家,占全省上市企业总数的67%。
科技发展促进经济飞跃,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10亿元,是2002年的3倍,占全省gdp比重8.25%,其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
大科学密集度合肥仅次北京
目前,合肥成为除北京以外全国大科学工程最密集的地区,拥有“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加速器、强磁场实验装置等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我省还拥有火灾科学、微尺度物质科学等40个重点实验室,40个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投入拉动比例已达1:50
安徽科技工作何以取得如此成效?安徽充分利用其优越的科教优势,仅省城合肥,就有科大、科学岛等7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肥150万固定居民中有20多万学子和23万科研人员,科技人员密集度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
同时,近年来我省科技工作大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和专项经费达到1.42亿元,较2002年增长207.7%;全社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2006年,我省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55亿元,是2002年的2倍;此外,我省企业获得国家经费支持也在增加,近2年获国家资助项目数和资金每年翻一番,2006年,我省从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争取到的经费达到3.15亿元,创历年来新高。审计报告表明,我省1元财政科技投入即拉动全社会50元科技投入,拉动投入比例居中部省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