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文化网 点击数: 日期:2007-9-21 9:05:58 9月6日至17日,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在黄冈武穴市举办,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黄冈各县(市、区)专业剧团和安徽省部分黄梅戏院团的15台新创剧目参加了演出。在为期10天的节会上,《六尺巷》、《老屋春秋》、《同在阳光下》、《百丈崖的女儿们》、《奴才大青天》、《风花雪月》等黄梅戏你方唱罢我登场,集中展示了湖北黄梅戏创作的整体实力。 “罗田、黄梅、武穴这几个县市的参演剧目与安徽安庆的水准不相上下,湖北黄梅戏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看完演出,艺术节评委之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朱飞跃这样评价湖北的黄梅戏。 湖北黄梅戏今天的发展,与18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熟悉黄梅戏的人都知道,黄梅戏起源于鄂东的黄梅、蕲春、英山、武穴、罗田一带,发展、成熟于安徽省安庆地区。在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大批艺术人才的带动下,黄梅戏在安庆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一批批经典剧目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黄梅戏与安徽有了必然的联系,提起黄梅戏,人们常常会想到安徽。看到这种态势,作为黄梅戏发源地,湖北省委、省政府于1989年下了决心:“把黄梅戏请回娘家。” 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从安徽聘请了部分黄梅戏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黄梅戏培养后备人才。黄冈地区创作的两台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银锁怨》先后在北京演出14场,得到观众好评;199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在安徽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获得优秀演出奖,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未了情》还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 为了提高本省黄梅戏的整体艺术水平,湖北省文化厅与黄冈市政府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经过5届艺术节的推动与磨砺,创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请让我做你的新娘》、《春到江湾》、《春哥传》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了郭华阳、周洪年、段秋萍等一批黄梅戏新秀。 谈到湖北18年来为黄梅戏做出的努力,湖北省剧协主席、演出协会会长阮润学感慨地说,18年来,湖北在成立院团、抓剧目、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渐在人们心中奠定了湖北黄梅戏应有的位置。至于能否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怎样才算请回娘家?这个问题很难界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的目标是,与安徽黄梅戏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是当年湖北从安徽“招兵买马”过来的,一来便成了湖北黄梅戏的主力。谈到湖北黄梅戏这18年,杨俊感言:“为一个地方剧种坚持耕耘18年、连续办6届艺术节实属不易,湖北人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佩服。” 对于时下湖北和安徽对黄梅戏的地域之争,朱飞跃说,黄梅戏的名称已充分说明其源头——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只是后来在行政区划上将黄梅戏的流传地划分为湖北和安徽两个省。如今争论黄梅戏属于哪儿已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他建议专家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上,进一步巩固、提高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在当今戏曲领域中的地位。 谈到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朱飞跃说,“黄梅戏应返璞归真,如今的黄梅戏太追求华丽、花哨了,失去了质朴、清新的本质,最好听最好看的其实是最简练最质朴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