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小军,黄全胜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日期:2007-11-21 9:14:43
2007年5月15日,冰山的影子倒映在格陵兰岛沿岸的水面上。据测算,格陵兰岛的冰盖约为260万立方千米,目前正在以每年100至150立方千米的速度消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6月4日公布的《全球冰雪展望》报告中,详细列举了冰川、积雪加速融化的严重后果,并呼吁各国联手采取切实行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新华社/路透
——从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关注“气候变化”说起
10月12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同时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而两者获奖的理由都是因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心与贡献”。
乍看,在世人“意料之外”,细想,却在“情理之中”。
为何“意料之外”?因为气候变化从先天的自然属性而言属于环境问题范畴,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远远不止气候变化,何况诺贝尔和平奖所涵盖的领域多年来一般只颁给那些致力于防止民族纷争和促进和解的人士,近些年来才拓展到人权、环境以及对抗贫困问题等,因此评奖结果令人意外。
缘何“情理之中”?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已成为全球“难以忽视的真相”,正成为国际社会空前关注的“热点”,也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
科学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以下简称ipcc),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创建的,它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名专家,分为三个工作组。
自ipcc成立以来,先后发布了三次综合评估报告,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这是一个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范围和分析程度不断深入的过程。报告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ipcc的第四次综合评估报告将于2007年11月,在西班牙召开的ipcc第27次大会上正式发布,该报告明确地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自从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报告中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可能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90%可能是人类活动。从1750年开始,空气中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氮氧化物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氮氧化物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所致。报告进一步指出气候变暖将使部分人面临死亡威胁,由于技术和财力方面的应对能力有限,那些最贫穷的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最为严重。在非洲,酷热将使登革热、霍乱、疟疾等疾病蔓延,造成更多人死亡。专家们预测,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到4摄氏度,届时将有11亿到32亿人的饮水可能遇到问题,2亿到6亿人将面临饥饿威胁,每年沿海地区2亿到7亿居民将可能遭受洪涝灾害。报告还指出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等各领域产生影响。70年以来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了70%,如果现有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不加以改进,到2030年,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还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上升25%到90%;但是,通过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世界能够减缓并扭转排放趋势,最终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环保主义者倾力宣传气候变化以戈尔为例,从白宫离职后的戈尔的身份是一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白宫任职期间,他就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京都议定书》,虽然终究未能如愿;离职后他仍然周游列国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呼吁美国人乃至世人要特别关注并积极应对全球变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戈尔的一项“环保大手笔”——去年投资并参与拍摄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该片已获得本年度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在影片中,戈尔一改过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显木讷的个性,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长此以往,冰川将融化,洪水将泛滥,人类的家园将遭遇毁灭性破坏。
因此,这部电影将全球变暖话题带入国际议程层面,唤起了全球尤其是美国人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影片还暗示了气候变化对于世界和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如果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低于海平面的国家被淹没,或者出现大批环境难民,那么全球范围的人道主义努力就可能功亏一篑。
各国政府频繁磋商气候变化
纵观2007年,各种国际论坛、乃至首脑峰会,频频涉及全球气候变化议题,高度关注全球变暖。所以有评论把2007年称为“全球气候变化年”。
今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被列为超过恐怖主义、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的最主要议题;4月,气候变化被提到了联合国大会上讨论;6月,气候变化成为g8峰会的主要议题,胡锦涛主席出席了本次峰会;7月,森林与气候变化高官会议的部长级圆桌会议在悉尼举办,澳大利亚政府发起了《全球森林与气候倡议》,强调气候变化是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9月,apec悉尼峰会,气候变化又成为最紧迫、最有意义的议题,峰会还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悉尼宣言》,胡锦涛主席出席了本次峰会;9月,气候变化成为联合国大会的重要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高级别会议上,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希望联合国能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也为今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气候变化会议以及启动下一轮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营造政治氛围;9月,美国主持召开了“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与会的16个主要经济大国以及联合国、欧盟代表一致同意加快行动,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不仅凸显了人类应对“后京都时代”巨大挑战的迫切性,也为美国提供了在气候变化这个重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机会;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知识社会与气候变化专题辩论会,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形势下在协调各国可持续发展方面应做的贡献;11月,在即将于新加坡召开的东盟领导人峰会上,气候变化问题又将成为会谈重点,会议主题已确定为“能源、环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将出席本次会议;11月的中欧首脑会议以及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还将专门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特别需要关注的是,12月的缔约方大会,预计重点将讨论如何启动有关谈判以达成新的协定,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承担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具体实施规则”的功能。
世人艰难遭遇气候变化
以南欧为例,四年前,即2003年夏季,一场热浪夺取了许多欧洲人的性命,2007年6月,欧洲又遭遇了类似四年前的热浪,地中海沿线的南欧国家随即陷入了令人恐惧的酷热中,南部有些城市的气温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摄氏47度,生产生活全面受到影响。森林在热浪面前也变成了吐着火舌冒着浓烟的魔鬼,随时要吞噬周边居民的生命。难怪欧洲人惊呼“地中海在燃烧”。事实上,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和地区今年都遭遇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见气候变化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戈尔与ipcc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自然在情理之中。而且,由欧盟成员国瑞典颁奖给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这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无疑是对至今仍然拒绝签署也不打算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布什政府一个不小的刺激,也是对欧盟主导的ipcc所作工作的总体肯定。
事实上,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正从环境问题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的复杂议题,而且这一特征将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继续得以强化。
正如ipcc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所警示:全球应该立即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暖,越早行动成本越低。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