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安徽商报 点击数: 日期:2008-3-10 9:46:31 名师评点大纲特点,细微方面有调整;安徽《高考说明》有望近期出台 3月9日,在距2008年高考还有89天时候,备受关注的《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炉。与去年的高考大纲相比,今年的考纲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各科的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形式与去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大部分仅在细微方面进行了调整。而依照往年惯例,我省自主命题科目的考试说明,也将在全国考纲“出炉”之后很快公布。 为了让广大考生能在最短时间内详尽了解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现特别约请省示范高中合肥一中、六中高三一线老师,为考生们解读考纲,剖析“变化”。 语文篇: 稳中略有变化体现新课标思想 2008年语文《考纲》与去年相比稳中略有变化,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上加上了“准确、鲜明、生动”,这是去年课改区新设的考点,体现了新课标思想。这一考点也是语言表达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也应常强调,所以考生不会感到陌生。作为新的考点提出,更凸显了语文考试的学科特点。 《考纲》的稳定也稳定了考生的心态,稳定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命题思想:考查突出了常见、常用、浅显。字音考查的是常用字,字形考查的是常用汉字,要求会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会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另外病句考查的六种类型是常见的,要求理解的古文句式也是常用的。《考纲》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不考难、偏、怪的知识。常见和浅显是相对而言的,考生自己可能会难以把握“常”和“浅”的度,这需要老师的指导。 《考纲》关于标点的考查在语言表达应用和写作中两处提到。前者是单独命题,考查的是知识;后者是作为作文的基础等级来考查,测试的是能力。在作文中,标点错误较多,甚至一逗到底,阅卷老师会认为你基础不好,肯定会影响打分。考生要会做题更要重视具体的运用。书写规范仍被纳入作文基础等级的考查范围,卷面书写在高考中虽未直接设分,但对阅卷老师的隐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忌写已废止的简化字、异体字,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也当属不规范,错别字在作文中还要另外扣分。 《考纲》对作文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的要求非常明确,但并非要求考生面面俱到,先要保证基础等级达标,这样上二类文就没问题了,如果在发展等级上再突破一点,那就可入一类文了。 全国统考大纲限定了高考的大框架,我省在自主命题时,还会有更具体的要求,如试卷的结构、题型和分值的设置等,在复习的同时,我们后面还要关注我省即将出台的考试说明。(合肥一中黄云) 数学篇: 考纲基本没有变动 仔细研读2008年高考数学大纲可以发现,今年的考纲与2007年比较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动,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考试大纲》对具体内容的要求中,“灵活和综合”运用的要求占的比重相当小,仅出现以下几处:“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熟记导数的基本公式”其它的则是“了解”和“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考试大纲》强调了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考试大纲》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分析发现,重点内容集中在函数、导数、三角函数、向量、概率与统计、数列、不等式、直线与平面、直线与圆锥曲线等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 考生在备战高考时,要注意突出数学思想,强化八种“意识”。重点突出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分类与整合,数形结合,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及换元、配方、选定系数、平移、对称、延展、放缩、割补、分离、综合、分析、反证与归纳等数学方法。此外,由于今年是安徽省“老高考”的最后一年,考生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有必要研究新课改,特别是近几年常出现的创新题,如:定义信息题、材料信息题、表格信息题、图像信息题、实际应用型问题、知识交汇型问题、跨学科综合型问题等。(合肥一中张中发) 化学篇: 没有明显变化备考重视实验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大纲与去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由于今年是处于向新课改过渡时期,明年我省理综将采取单独命题,因此,考纲保持稳定是必然所在。 建议广大考生:1、用好考试大纲,把握备考方向。尽管今年化学考试大纲未变,但我们仍需认真研读考纲,把握好主干知识的各考点,认真解做近两年理综化学试题,注重对一些经典试题进行延伸和拓展。 2、要立足课本,突出教材在备考中的主体地位。因为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来看,有许多是取材于课本,脱离课本搞复习,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因此,最好在“最后冲刺”阶段把教材通览一遍。 3、要抓主干知识,重查漏补缺。找一找还有哪些知识点至今还未弄懂,或者概念不清一做就错,对这些知识点要进行专项突破,并在夯实基础中综合、在综合中创新。 4、树立新课标理念,强调思维的开放、探究、批判和创新。可借鉴广东、海南、江苏等省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5、重视化学实验设计,尤其是对课本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从实验原理、装置、操作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认真分析。 6、强调答题规范,讲究应试技巧,使会做题不丢分、难做题多得分。(合肥一中李友银) 生物篇: 核心仍是考查考生“能力”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对于生物学科的说明,无论是考试内容中的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还是考试形式等,与2007年的考纲相比都没有明显变动。 2008年的生物高考的核心仍然是对考生“能力”的考查。理解能力是考生应用科学知识的核心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考纲中就将“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这一能力从“获取信息能力”层次提升到了“理解能力”层次,显示图形图表题在高考中的重要。 实验能力中“实验变量的确认、实验方案的设计”等仍是2008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我省普通高中非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最后一年的高考,提醒我们应该关注新课程的考纲,其实从我省近两年的高考中也可略见一斑。总之2008年高考生物试题将继续全面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继续围绕“能力”考查这个中心,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关注对科技、环境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问题。(合肥一中张向东) 地理篇: 变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上 今年的地理考纲相对于去年来说,变动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而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部分则没有变动。 具体“变化”包括:在自然地理《陆地》章节中,把去年的“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表述为“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的变动”,把去年的“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表述为“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的运动”要比“地壳的变动”内容广,陆地的运动包括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和水的循环运动等。在自然地理《陆地》章节的“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中增加了“资源问题”考点,删除了“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考点。这一调整充分切合了当今世界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这一热点,从中也衍生出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考点更为明晰。 虽然今年的地理考纲考点变化较少,但考生要关注的是:考纲的内容究竟有哪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地球地图。二,自然地理。三,人文地理。四,区域地理。地球地图部分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地球的整体运动规律,同时,研究地理的重要学习工具——地图。自然地理主要是围绕重要的四大圈层,研究动态的规律。人文地理主要是围绕人类的基本生活,衣食住行,从区位要素的角度研究各种人类活动。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如“可持续发展”可从概念、内涵、类型三方面记忆。区域地理实际上是让同学们去研究任何一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的规律如何。(合肥一中王传忠) 物理篇: 力学电磁学题将达80%以上 2008年的物理《考试大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考试的内容范围、题型示例均没有做实质性的变化,说明2008年的高考将继续保持稳定。试题仍以中等难度的题为主,内容仍以力学、电磁学等主干知识为主,热学、光学、原子物理、机械波等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突出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考试大纲中题型示例的分析,题目的数量和难度估计与去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从《考试大纲》来看,2008年高考有可能会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对主要学科知识的考查,物理科高考以力学和电磁学为主,涉及这两部分的试题会达到80%以上,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主干知识中的非热点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第二,对于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如图像、图表、数据列表形式的题目的比重逐年增加。 第三,突出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考查,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和信息题的比重可能会有所加大。 由于实验题在高考中难度较大且占据较大分量,这里就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作一个简单的解读,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首先,考生应独立、认真地完成规定的各实验,因为自己认真做实验与看别人做实验和听别人讲实验所得到的感受和经验是不同的。尽管高考只能以笔试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但高考中的实验题,还是非常注意尽可能区分哪些考生是认真做过实验的,哪些考生是没有认真做过的。 其次,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理论、实验方法、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已经学过的演示实验,也属于实验考查的一部分要求,要通过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和产生该现象的条件、环境,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次,不仅要掌握已做过的那些实验,而且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去处理其他的实验,当然这应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这方面的例题很多,特别是近几年的实验考题,明显地加强了这种能力的考核。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在学过的实验基础上的“独立思考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合肥一中朱春歆)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