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怀宁县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现场。 王政 摄
高标准茶园里新苗翠绿,塑料大棚中草莓鲜红,村级道路通车流畅,整修过的渠堰里流水潺潺,住危房的特困户陆续住进新居,孩子们搬进了新学校,引水工程使群众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网络建设让大家看到了有线电视,弱势群体获得了特困救助、医疗救助和五保供养……2004年,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试点村。在启动试点工作前,该村共有24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87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3。而如今的千佛塔村已经基本消灭了贫困。
我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启动扶贫工作,这些年来,扶贫开发经历了三个转变:一是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根本性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手段向全面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的历史性转变;三是由区域经济增长型向农户受益型的战略转变。特别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深山区、库区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攥紧拳头、合力攻坚”的工作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985年,全市建档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在150元以下)为127.2万人,到1993年国家出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全市尚未解决温饱人口(人均年收入500元以下)有62万人。到2002年底,全市绝对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625元以下)有19.36万人。“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市有50多万人越过了温饱,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不断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到救助弱势群体;从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到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一项又一项扶贫项目在我市相继实施,广大群众的发展梦想正在变为现实。据统计,2007年,我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501元,是2000年的2.6倍。
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缩短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库区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二十多年来,我市积极利用各种资金,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市98%的村都通了路,所有的村都通了电,山区大部分群众都能用上清洁的水,贫困地区防洪、排涝、灌溉设施进一步改善,旱涝保收面积不断增加。数百座农村中小学校得到新建或扩建。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疾病防控等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进步,有效地遏制了农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针对贫困地区人均耕地少,生产生活条件差,但自然和物产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富余的实际情况,我市把坚持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摆在扶贫开发的首要位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茶、桑、中药、板栗、水果、蔬菜、食用菌、水产和畜禽养殖等区域性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种养促进加工,以深加工带动种养业发展,形成公司加农户、流通组织加农户、基地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模式,实现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这从根本上提升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速度。
从2004年起,我市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实施发展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培育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坚强的领导班子等工作,对我市五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村,分期分批进行全面扶持。4年来,全市共在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项目4093个,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4.67亿元,目前已有522个村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群众的收入和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