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庵”下茶飘香
“天仙庵”地处安徽潜山县水吼镇马潭村境内,面积近二十平方公里,海拔500米左右。地方虽小,却盛产名茶。山顶曾于乾隆三十三年建造庵堂一座。传说神仙常到此集会,讲经说道,观赏无边风景。故名“天仙庵”。庵虽不大,却远近闻名,50年代前曾名噪一时,香火旺盛。后因文革动乱,扫“四旧”,才逐渐冷落,以至仙去庵空。
“天仙庵”山峰峻秀,怪石嵯峨,登峰四顾,潜水皖山连绵不断,远山近景映入眼帘,风光无限。因山高险峻,常年云雾缭绕,四时烟霞升腾,云山雾海,紫气氤氲。属大别山支脉,天柱山子母山之一,如果说天柱山是大别山龙头的话,那么“天仙庵”的峰峦山壑则是龙头上的一支犄角或一片闪光的麟甲。是犄角也好,是麟甲也罢,龙总是要腾飞的。如今庵堂虽废,比“天仙庵”还要出名的“天仙庵”系列茶却应运而生,并且一鸣惊人地誉满江淮大地,乃至全国其它省份。
“乘荫不忘栽树者,吃水还念挖井人”说起“天仙庵”系列茶的出名,还需提到“天仙庵”茶叶的开拓创造者——马潭村“怪杰”徐礼智先生。徐先生祖居天仙庵山脚下,对“天仙庵”一草一木、一石一峰、沟沟坎坎了如指掌。说起“天仙庵”让人似入仙境;谈起“天仙庵”茶则如数家珍;有几日几夜也说不完的茶经。
“天仙庵”山上野生的茶树本就很多,只不过散落于山涧岩缝和丛林背阴之地,每年谷雨前后都有人上山采摘。但却无人在山上开发一座茶园。让高山得天独厚的茶源资源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名茶声誉。徐先生是怪杰,怪杰当然既“古怪”又“杰出”。山里人对“古怪”二字是褒义,是赞扬和夸奖有本事有能耐的人的意思,而“杰”当然是指此种人很少而言。而这种称谓对徐先生来说可谓恰如其分,受之无愧。笔者在此不侈谈徐先生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就“怪杰”这两个字足以让人琢磨出其人生经历了。
70年代初,徐先生便设想、规划在“天仙庵”山上建一座茶园。但在当时,想在如此高山峻岭之上建一座茶园谈何容易,困难有多大,可想而知。但徐先生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有志气有血性的男儿为事业奋斗连死都不怕,何惧困难。”在充满信心和决心的艰苦奋斗后,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只几年时间,便成功地开发出一座绿色茶园。通过徐先生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和管理,正逐年递增干茶产量,并精心设计制作出“天柱剑毫”、“天柱弦月”、“天柱云雾”以及独家创新的皖西南地区名茶“天仙庵碧螺春”品牌。更为赏目的是,自创出“瘪嘴老”系列名茶包装礼盒。让天生丽质穿上精美的饰装更显得清新秀美,艳丽动人,香气四溢。使人向往、倾倒。而“瘪嘴老”来历又因徐先生年过花甲,仍精神饱满、体健心雄,只不过一生饱尝酸甜苦辣,如今受不了苦尽甘来的佳惠,将一嘴珠玉洒向山川大地,人世沧桑,中天事业,变成瘪嘴一张。虽如此,仍不减当年潇洒风度,倜傥豪迈意气和爽朗和蔼个性。真可谓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瘪嘴老,宝老宝老,宝刀未老也。
听现任厂长——徐老小儿子义彪说:因父亲年龄渐大,茶厂一切事务已基本交给他管理。这个年轻人更是青出如蓝而胜于蓝,在其父亲的培养教导下,已成为山区当今为数不多的企业管理佼佼者。为了满足广大客户对“天仙庵”茶叶的需求,他决定逐步扩大茶园面积,到2010年前后将每年生产优质干茶5000斤左右。以解决历年因茶产量有限,让许多客户慕名而来有的甚至驱车几百公里到马潭买不到“天仙庵”茶而惆怅空手而归,望山感叹的窘境。
是什么原因使天仙庵“瘪嘴老”系列茶如此出名?经久畅销不衰呢?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又广泛的绿色饮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喜爱。人们将喝茶视为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宁可一餐不吃饭,但不可一天不喝茶的习惯。特别是绿茶。
二是随着喝的人多了,茶园也增多了,制茶工艺除手工制作外,国家科技发明了制茶机器,从而加快了制茶速度,也相应提高了干茶产量和茶叶质量。
三是生活富裕,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了。自然讲究起茶叶的质量档次。由粗茶逐渐制成细茶,由一般的大茶开发研制出条形各样、特色不同的各种品牌茶。
上述提及的天仙庵“瘪嘴老”系列茶,其特点:色香味美,悦目清心,提神醒脑,浓酽可口,翠绿飘香,使人饮后如品醇浆玉液。如用“天仙河”水浸泡,汤色清明中透出青岫黛绿,香气泗溢,慢尝细品,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畅饮难忘。是馈赠亲朋好友和自赏自乐的人间佳茗。这也或许就是天柱茶道之一的天仙庵“瘪嘴老”系列茶闻名遐迩的原因点滴吧。笔者深切期盼徐氏“瘪嘴老”系列茶推出更多更好的品牌茶来泽惠天下爱好品茗的人们。为感谢徐先生研制出“瘪嘴老”系列名茶品牌和为天柱茶道的奉献创新精神,特赋诗一首记颂之,诗曰: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瘪嘴如山壑,吞云吐雾香。
碧螺白马潭,弦月天仙庵。
剑毫沁心脾,翠绿溢芬芳。
程 侃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