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人文地理风情 >

闲话清明

闲话清明

      作者:张 杨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劳动人民根据节气的迟早安排农业,我们家乡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过了清明节,板田硬似铁”、“清明前后一声雨,麦子中了举”等农谚。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正是春耕播种的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俗演为节日的。作为节日,则包含了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习俗,主要是祭妇陵墓和春游踏青。我县农村的某些地区,还有把柳枝插在门头上和妇女儿童头载柳叶的习俗,插柳、戴柳都是避邪恶、图吉祥。

扫墓,在农村又称为“上坟”、“做清明”,是为了祭祀祖先和新近逝去的长辈,目的是“尽思时之敬”(吴自牧《梦梁录》)。《潜山县志》记载了我县传统的扫墓习俗:“接清明时,各家都上祖坟祭祀。带祭品(俗称箐子:夹生饭、夹生肉、夹生鱼、酒茶等)放在坟前,剪纸标(称标龙钱,有黄、白、红各色)插在坟顶,还烧香纸。祭新坟的,还须撒米粉圆子,让附近的孩子抢吃,希望他们不在祖坟边侵扰,同时,也是扩大影响,争休面。旧时,家庭相聚,抬猪羊,携香纸、茶、酒,先到祠堂,后去各处公坟祭祖,谓之作“大清明”。一般,不在清明节前一天烧香祭祖。

扫墓的日子有讲究。给远祖和亡故已久的人“做清明”,时间择在清明的“前三天,后五日”;祭扫新坟则须做“社清明”,即时间不能“过社”。“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通常情况不在清明前一日上坟。

扫墓的内容有讲究。一是培土,即给坟墓清沟培土,防止雨水冲刷了坟地;二是祭奠,就是摆箐子、插纸标、烧香纸、放鞭炮、跪拜磕头等一系列的仪式。立碑通常也安排在“做清明”时进行。后人通过祭祀的仪式,怀念逝去的长辈和先人。

“做清明”有做毛香粑或汤粑的习俗。毛香粑或汤粑,以米粉、毛香(植物)夹肉丁做成粑状或汤圆状,蒸熟,清香可口,在清明前后送给亲友分享,及上坟时赠与坟山附近一带的孩童吃。

建国后,机关、学校及一些人民团体,在清明节组织群众和中小学生前往烈士墓、烈士堂或革命先烈牺牲的地方,大家胸佩白花,敬献花圈,缅怀先烈,寄托哀思。扫墓时,有的学校和团组织还在烈士墓前举行入列、入团宣誓活动,使传统的节日,寓有了新的意义。

踏青,也是清明的习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城里一半人都去郊外干什么?“芳草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诗句)到郊野踏青的游人络绎不绝,采集花草,到暮色降临了还不想回家,因为春光无限,春色迷人。春游习俗沿习为今天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人们回到大自然,尽情地享受春光,感受春天的美丽、自然的美好,激发我们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在清明这天,还着姑娘们荡秋千的习俗。她穿红着绿,腰系丝带,头插山花,在林间荡秋千。“长长丝带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描述的就是女孩子荡秋千的欢乐情景。在春游时除了姑娘们荡秋千,还有小伙子们踢球、儿童放风筝等活动。

 注:作者张杨系潜山县旅游局副局长。

上一篇:正月十五闹元宵
下一篇:漫话中秋节
关键词:

本月热点资讯

自定义Html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