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而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吴慧
“投资重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只有60%。”风暴重压之下的王亚伟终于开始直面媒体。
作为华夏大盘精选、华夏策略精选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华夏基金投资委员会主席,王亚伟在媒体报道其“被调查”后首度直面媒体谈论自己的投资思路,称投资st股票、重组股与价值投资并不冲突,自己没有任何违规操作。
记者:华夏大盘精选常成为媒体、公众关注焦点,对此你怎么看?
王亚伟:基金行业,老百姓关注度高,具备娱乐行业的某些典型要素。我3年前就感到,基金行业将日趋娱乐化,事实发展也验证了我的判断。基金经理注定是关注焦点,尤其是业绩好、从业时间长的。到目前为止,公募基金行业里从业时间较长的基金经理多数已转做私募,我是留下坚守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投资业绩也比较好,所以我受到广泛关注,并承担一些额外的社会功能和娱乐化功能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另一方面,娱乐化的倾向也在客观上恶化了公募基金经理的生存环境。
媒体上有针对我的投资的质疑文章,有些不是出于炒作和吸引眼球的目的,只是客观地反映市场中存在的疑问,希望能得到解答,我很理解。在某些行业,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喜欢到处发言,但基金行业不同,在言论方面管理更严谨,尤其基金经理,职业特性要求他们少说多做,所以即使有质疑我也很少回应,沟通得不够,这方面首先表示歉意。
对于各种质疑,我的心态概括起来说就是坦然面对。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首先是因为我没有任何违规的操作,不心虚当然坦然;其次还因为,有质疑说明有人关心你,有人关心总比没人关心好,尽管其中存在很多误解,但我不想去和这些误解较劲。
记者:在投资中,你经常发掘并投资一些重组股、冷门股等,你能具体解释一下自己的投资理念吗?
王亚伟:做投资要形成一套能够体现自己风格的、适合自己运用的比较成熟的投资方法和理念。投资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自己对市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别人走,失去主见。不管什么时候,要独立思考。作为基金的管理人,投资者把钱交给你就是要你代替他去思考,你要是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没有做到尽职尽责。
目前对于价值投资存在一些误区。不知道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没有讲清楚还是有些人在理解上出了偏差,我见到听到的一些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并不是在真正地做价值投资,他们做的只是贴标签,给自己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给与他们投资方法不同的人贴上投机者的标签,给某些股票贴上价值股的标签,给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过的股票贴上投机股的标签。
如果只有买他们贴过价值股标签的股票才算价值投资者的话,这个门槛对我来说太高了,高不可攀。比如说,中国船舶(600150.sh)和中国平安(601318.sh)都是好公司,他们可能会在250元(人民币,下同)以上买中国船舶,在140元以上买中国平安,只是因为这些股票上有他们贴上去的价值股标签。
如果说只有价值投资才能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的话,那么我有资格说自己更接近于一个价值投资者,尽管我从来不愿把自己这样归类。从长一点时间看,市场不会以价值投资、非价值投资来区分投资者,同样是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是成功的投资者,而他的某些中国信徒是失败的投资者,市场会这样来划分,残酷但很公平。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无须费尽口舌去表白自己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到头来业绩会说明一切。是否是价值投资,取决于如何投资,在什么价位投资,与谁在投资、投资什么无关,贴标签是没有用的。巴菲特经过研究,在8港元买了比亚迪,这算是投资;如果只是听说巴菲特买了比亚迪也跟着买,即使有机会在8港元以下买入,也只能算是投机,因为这种行为是跟风,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一只st股的未来预期价值远高于当前价格,那么在低位买入的行为也是价值投资,而一旦价格高于未来预期价值了还去追,就属于投机了。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资实践去丰富价值投资的内涵,对于会不会被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我毫无兴趣。
记者:你管理的基金发掘、投资重组股成功率很高,这是如何做到的?
王亚伟:投资重组股和价值投资并不冲突。我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但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很多股票是否会重组、谁来重组、如何重组,其实已经有足够多的公开信息了,我相信如果提出质疑的人花工夫去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公开信息,也差不多能作出同样的投资判断。
如果公开信息不够充分怎么办?我就加上合理的推测。那么怎样推测才合理呢?通过换位思考。经济学里有理性人的假设,重组方和被重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他们怎么想、会怎么做,这些问题看似涉及内幕信息,但实际上你根本无需打探什么内幕信息,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很多疑问都将迎刃而解。基金经理必须有意识地站在产业投资者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仅仅站在财务投资者的角度看问题,对价值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真正的价值投资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即使仔细研究公开信息了,也作了合理推测了,投资重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只有60%,那又该怎么办?我还有第三点:组合投资。举例来说,在我的投资组合里,精心挑选了20只潜在的重组股,如果未来一年有60%成功实施重组的话,平均每个月就会有一只,从概率分布上就是如此。质疑我总是精准押中重组股的人只看见了树木。孤立地看某只股票是成功了,但就整个重组股组合而言单月的成功概率仅为二十分之一。如果我有本事做到所谓的精准踩点、百发百中,那岂不是这个月押中20只,下个月又押中另外20只?这是不可能的。
记者:目前很多公募基金经理纷纷转投私募,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你会去做私募吗?
王亚伟: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值得各方面反思。基金行业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虽说想做基金经理的大有人在,谁走了都能找个新的填上,但管理能力是有差别的。好的基金经理都是各公司花了大代价培养起来的,优秀的人才流失,很让人痛心,对行业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也会动摇投资者对基金行业的信心。
去做私募,有可能获得高得多的报酬,但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基金经理不只是冲着钱去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能否创造一种更好的环境,吸引优秀的基金经理留在公募基金行业去实现投资理想呢?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公募基金不是一个完美的行业,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缺陷,由此给了私募基金发展的空间。行业在经历前期高速发展后,到了目前阶段,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制度创新也许远比产品创新更重要。
相对于私募客户而言,广大普通投资者是最需要专业理财的,我觉得为他们服务更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我作为基金经理在华夏基金工作了11年,对公募基金行业、对公司有很深的感情,离开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虽然付出很多,但得到的更多,我一直心怀感恩,感谢这个行业给予我很多机会,我也愿意继续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选择作为一名公募基金经理,作为华夏基金投研团队的一分子,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服务,并见证华夏基金发展为国际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见证我国的基金业不断成长和壮大,这是我的投资理想所在。当然,如果我的投资风格确实无法再适应公募基金发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虑其他的发展路径。只是目前,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打算。
附表_王亚伟管理的两只基金一季报十大重仓股
华夏大盘精选 华夏策略精选
股票名称 数量(万股) 净值占比(%) 股票名称 数量(万股) 净值占比(%)
恒生电子 1340.72 5.25 中恒集团 595.27 3.75
吉林敖东 580.32 4.76 吉林敖东 200.00 3.62
金牛能源 775.21 3.95 中材国际 130.43 3.28
中材国际 310.47 3.53 中国神华 290.00 3.21
中国神华 600.15 3 陕国投a 350.99 2.05
乐凯胶片 1640.00 2.75 天保基建 257.78 1.68
峨眉山a 1092.47 2.29 浙江阳光 186.70 1.41
中恒集团 705.28 2.01 浙江医药 130.00 1.32
浙江医药 418.43 1.93 沱牌曲酒 309.75 1.32
科达机电 600.00 1.89 胜利股份 265.30 1.30
资料来源:本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