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聚焦 >

安庆加强园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优化经济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皖江城市带的重要一极,我市正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与发达地区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发展环境对接和相关产业对接,创新思路,积极主动地全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选择和打造一个好的承接载体,既是增强对东部地区产业吸引力的需要,也是产业集聚推进的需要。2005年以来,各县(市)区从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强有力的支撑入手,加快各省级开发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升级和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与提升,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进一步明确基准点,拓展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我市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汇集、产业向园区聚集”的发展思路,切实抓好各开发区建设。鼓励和引导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道路、水、电、通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开发区对东部企业、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把招商引资项目尽可能安排进开发区,以达到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目的。同时,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对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严格执行重点企业政府挂牌保护办法、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和重大项目定期督查汇报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优势企业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逐步成长,做大做强,发挥示范作用。
  进一步把握突破点,明确产业承接的方向。根据《安庆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我市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聚力做强石化及精细化工、机械及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扶持壮大造纸及印刷包装、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建材及新材料和商贸物流等五大拓展性产业;引导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务会展、环保等四大先导性新型产业。在全市构建“一核(宜城板块)两带(沿路和沿江临港产业带)两轴(济广和济祁两条高速)六组团(集聚核以外的六个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围绕《规划》,各县(市)区依托园区,把工作重点放在长三角区域的重点产业上,坚持产业发展配套承接、资源开发合作承接,开展了一系列的承接产业转移活动,产业转移工作机制由市场主体自发式转移向政府之间、园区之间合作式转变。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筹建专业园区对接转移产业,在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力、投资亲合力、招商吸引力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园、轻工纺织产业园、it电子产业园,直接对接沿海城市的相关产业。望江县盯住浙江绍兴县的纺织产业,连续引进了十余家纺织企业进县入园,使纺织产业真正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进一步培育增长点,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各县(市)区按照“主导产业———产业链———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链招商,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培育和壮大与之关联配套的东部产业项目,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加入到园区主导产业集群中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把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如大观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以延伸石化产业链为载体,将承接的产业定位在化工产业上,走高科技、生态型、精细化发展的路子,目前已成功引进台湾李长荣mma、上海飞凯高分子材料等一批化工项目,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宿松县工业园区在2004年到2008年间有近90家企业入园,开工投产率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
本报记者 许怡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