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余昌友领衔提出《要求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建议。近日,余昌友致电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工委,对建议的办理情况感到非常满意,感谢各界对民族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总人口约2万余人,回族人口比重最大,约有14000人,主要聚居在大观区保婴民族村、茅岭民族村、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和望江县漳湖回民村。由于种种因素,这四个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其中保婴民族村地处四面环水的江心洲上,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人均只有几分耕地,1998年该村又遭受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多年来的建设重点仍围绕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经济发展滞后,2008年人均纯收入仅1970元。
余昌友就是大观区海口镇保婴民族村的会计。他的建议提出后,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此项建议列为重点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祖中领衔督办,市财政局主办、市民委协办。方祖中带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望江、迎江、大观、皖河农场等民族聚居地区实地察看,建议市政府对民族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政府积极采纳,决定在2008年预算安排11万的基础上,2009年再增加预算,安排民族生产发展专项资金10万元,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回顾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历程,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据统计,2005年以来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投入到民族村场的各项建设资金总计522.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231万元,市级财政215.5万元,县区级财政76万元。
近年来,我市把民族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民族村12公里“村村通”工程全部建成。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如茅岭民族村的宣家坝水库除险工程、保婴民族村的抗旱渠一期工程和漳湖回民村的水利血防工程等已全面完成。漳湖回民村改造低洼田170亩,根治方家套钉螺130亩,开挖大小沟渠14条,新建桥闸17座,铺设砂石路干道2500米,大量使用农机具,农户耕作和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2008年底,三益回民分场利用国家投资200多万元实施了土地复垦治理项目,新增种植面积300亩。近几年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共筹资100余万元,为四所民族小学建起了教学大楼,近三年中,市发改委、财政局、市委统战部、市民委等部门就筹资达40余万元,使民族村基础教育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育部门加强了民族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质量在当地位于前列。社会保障也在稳步推进,各民族村场医疗卫生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为解决回族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三益分场在职职工、退休职工、青少年和自然人均加入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困难回民也加入了低保,享受廉租房补贴;茅岭民族村投资近3万元改建村卫生所,加大医疗设施和器具投入,切实做到村民小病不出村,急、重病能及时救助,随时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