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概况 | 安庆论坛 | 跳蚤市场
安庆地区综合门户网站

安庆县市年俗趣味多

2011-2-4 11:05:00 安庆热线 来源:安庆热线 浏览次 【 】【打印】【关闭

编者按:我市历史悠久,深得传统文化浸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我市年俗文化同样多姿多彩,蔚为大观。回顾昨夜除夕,万家灯火,团团圆圆,意蕴悠长!

   枞阳“狮子望长江”
   腊月三十过大年。男人、小孩下午贴中堂、年画、对联、“门庆”(横眉),室内布置一新。对联贴好后,讨债人一般不能到人家讨债了。傍晚,用三荤、三素、酒、饭祭天地菩萨、烧纸、炸爆竹;接着,合家人聚在堂屋祭祖。祭祖后,全家老小依辈份大小围坐桌边吃年饭(亦称团圆饭)。饭后,由户主给小孩发“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晚上,点过夜灯,掏过夜火,并做两件事:一辞年,午夜时要焚香放鞭炮(即“开门炮”),祈求明年吉利;二守岁,说是夜间祖宗要回来看看,守岁人于午夜开门等候。
  正月初一天亮后,全家穿戴新衣帽,向天地、祖宗、长辈拜年,尔后全家围坐吃“意思饭”,餐桌上有面条、五香蛋、鸡、鱼、粑、汤圆等(面是钱吊子,蛋是元宝,象征做事如金钱那么“吃香”;鸡头给当家人吃,表示位高有人求;鱼表示年年有余;粑表示挣钱像掏粑;汤圆表示做事不出差错,有圆满结果。)邻里间见面作揖问好,视老者说些吉利话,小孩讲些鼓励话,招待的礼物有糖果、饼干、糕点等。在枞阳很多人家初一基本上是不走远门的,只是给家里长辈拜年,拜年一般带些酒、红糖、年糕、2斤肉之类,现在早不止这些了,长辈还要给小孩压岁钱。
  正月初二以后,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到长辈亲戚家拜年。正月初七不外出,这天是“人生日”,青少年在这天都要称体重,测量自己一年来长了多少;一些妇女结伴游山拜佛。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日,都要拿茶饭贡在祖宗牌位前。正月十六日早上,各家撕下“门庆”与香纸一起烧掉、燃放爆竹,表示“送年”。
  从初二到十五元宵,有龙灯、狮子灯、采茶灯、八仙灯等表演。灯会先下帖子到各地村庄集镇,然后送灯上门。接到灯帖子的人家或铺面,门前摆香案、礼品,燃放爆竹,谓之接灯。灯会先舞灯,后演唱。其间有的舞技高强的灯会,还以百张桌子叠成宝塔形,狮子逐层起舞,名曰“狮子望长江”,这种舞技最为壮观。

  潜山拜年“高来高去”
   腊月三十,潜山各地人家,都收拾整齐,内挂新年画,外贴红春联,联语皆取吉祥之意。有长辈当年去世的,则贴蓝绿纸对联,一般云“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之类的缅怀之言。晚间,全家到大门口放鞭炮,辞旧岁,接着齐聚祖堂,摆开香案,供上祭品,焚香点烛,烧纸跪拜,再大放鞭炮,称为“完年”。然后,合家吃年夜饭,席间尊老爱幼相互敬酒,桌上必备一碗“听话鱼”,留到元宵日才吃。
  正月初一清晨,大都乘早起床,穿着一新,梳洗罢,合家一道开大门,放鞭炮“出行”。再回堂屋拜祖宗年,并拜长辈年,然后回各家进早餐。这一天,各家多不扫地,专备容器装废水,作为不泼浮财,不断“长水”的征兆。青年人多不用菜汤泡饭,说是“初一吃淘汤饭,出门就下雨”。好多人家初一不下生米,不煮生面,意思是“陈稻腊米”年年会有。一般初二开始出村拜亲戚年,拜年必须有糕,亲戚回“箩”也须有糕,象征“高来高去”。拜年活动一般自初二开始,即“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也就是说首先向上年有丧事的亲属拜年,再向其它主要亲属拜年,长幼有序,尊老敬长。各家对前来拜年的人都是以礼相待,但拜年一般只限于上午,主人留客人吃饭喝酒,晚上各家团圆,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在潜山人心目中,初一至初十都是好日子,相传分别为鸡、犬、猪、羊、牛、马、人、谷、菜、麦的生日;尤其是初七称作“人日”,这天更为人们看重,全家晚上在一起要吃“糊辣汤”,可以祛病消灾、健康平安。

  桐城灯会历史久
   以耕读为本的桐城人对春联十分讲究,他们不仅要选择意义深刻、意境美好的抒情状物言志联语,而且还注重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语言精炼等。有条件的人家都是自撰自写或请文人墨客作联书写,一些名联甚至被人传抄而成为佳话。桐城派始祖方苞后裔的大门联:“世泽绵桐里天香接桂林”,明代名臣左光斗后裔的大门对联:“诗书世泽 忠孝家声”。
  桐城人家的年夜饭还有两个特殊的地方,一是家有外出未归的人,年夜饭的桌上也摆有此人的碗筷酒杯,以示全家团圆;二是桌上有一盘整鱼不能吃,寓意“年年有余”,过去在黄甲、大关等山区或贫困人家,年夜饭没有鱼而事先准备一条木雕鱼,企望家庭能富余起来。
  守岁之俗在桐城很为普遍,此夜非同寻常,而是“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缘故,人们翘首以待“寒随此夜去,春逐新岁来”,这天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围着炽热的炭火通宵达旦,是一种亲情的交流,更是一种天伦的乐事。即使有早睡的,不说睡觉而称“挖窖”,以示“招财得宝”。守岁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辞岁,在子夜时分,即正值“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的“三元”时刻,晚辈向长辈祝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过去的压岁钱是四个铜板,富裕人家是四块银元,象征“事事如意”。
  春节期间举办灯会,遍及城乡,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力量决定灯会的名称、时间和规模。大多地方定在正月十五举办元宵灯会,少数地方却择日易名举办类似元宵灯会的灯会,如金神墩正月十三举办正灯会。还有举办独特灯会的,如沙河铺一带正月初二至十五举办太平灯会,孔城镇根据老街十甲的特色举办十甲灯会,双港王圩根据家族族规举办王圩灯会。但无论哪种灯会,参与灯会的曲艺和表演形式皆是大同小异。
  孔城的十甲灯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甲,旧时的一种户口编制,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作一保。孔城自上街头至下街头包括横街,一共有十个甲,每逢佳节,百姓都要自发地举行一些娱乐活动。元宵举办灯会,便是十个甲联合在一起进行的大型娱乐活动。其内容正如一首传承至今的“十甲歌”,歌为:“一甲咚咚锵,出个高跷带五猖;二甲最有钱,划上彩龙船;三甲没话讲,亮出玻璃伞(一种纸扎的半透明的伞);四甲多多出,抬出十二属(用纸扎出的十二属相);五甲人人行,舞出一条龙;六甲人爱财,扎个财神满街抬;七甲跟得紧,狮子抢球满街滚;八甲人爱俏,抬出大花轿;九甲不示弱,一路玩上花蚌壳;十甲锵咚咚,演场最热闹的太平灯。”
  王圩灯会是双港一带颇有影响的民俗娱乐活动。其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原居江西省万载县万西坝的王氏宗祖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桐城双港的王圩村。迁时,委托同行的汪姓将檀木所制的龙灯灯架顺带。汪姓到汪壕安居后不愿归还龙架。后经县官调解,王圩灯认汪家为娘家,每次出灯时先向汪家拜年。王圩龙灯共13节,是“放索灯”,龙架和架托均为檀木制作,龙体由竹编绕糊以刀刻的五彩纸。每厢内安上2-3柱蜡烛。灯会举办时间仍沿袭在江西时的古训,即逢闰年出灯。

 
桐城王圩灯会迎灯场景   通讯员 沈佳鸣 摄

   太湖“还年”规矩多

   太湖县过年大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这一天,要“打扬灰”,即把房屋里外的蛛网、灰尘等打扫干净,清洁卫生过年。到腊月中、下旬、各家各户开始杀年猪、打豆腐、熬糖,还要准备年货。一般说,在外务工的,都要在腊月二十四赶回家。民谚说:“长工短工,二十四(日)收工。”腊月二十四,称之为“小年”。
  “还年”是整个春节期间比较隆重的事。太湖各地各家“还年”时间不一致,一般说,从腊月二十七日到三十日每天都有人家“还年”,但以腊月三十日为最多(腊月小就在腊月二十九日)。“还年”的那一天清晨或中午,各家准备三牲福礼、鲤鱼、公鸡等,将它陈列于家里的堂屋或村里公共的堂厅的方桌上,然后焚香、放炮,家长率全家向祖宗灵牌(或遗像)行叩拜礼。现在,城镇人“还年”只是在家门口烧香放炮后,一家人就团聚在一起吃丰盛的“还年饭”。
  腊月三十晚上守岁,吃过晚饭,全家人围坐在火盆旁,火盆里以前是烧树蔸或片柴,现在是烧栗炭、用取暖器等,这叫“烧岁火”。一则为守岁取暖,二则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
  大年三十守夜,至少要守到午夜后。因为这一晚“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守夜至零时时,家家要在大门口鸣炮祭祀,这叫做“出天方”。以后即关闭大门,还用红纸条写上“开门大吉”、“开门见喜”等吉利语贴在门上。早晨开门时,也要鸣放鞭炮。这时已是正月初一了。
  正月初七是“上七日”,这一天击竹梆,打锣鼓,放鞭炮,意思是驱逐妖魔鬼怪,以保佑人丁兴旺,庄稼、竹木丰收。
  正月十五元宵节,玩龙灯是主要活动。龙灯有草做的、纸做的、布做的几种,由多人按一定节奏共舞,深入到每一屋场的堂屋,转一圈以示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屋场或以红包或以糯米粑、米糖等酬谢。 

[责任编辑:不详]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客服中心 | 网站招聘 | 建站服务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8 www.aq36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庆热线
Mailto:webmaster@aq365.com TEL:0556-8788365 1386660295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1.B2-20070020 皖ICP备05000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