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概况 | 安庆论坛 | 跳蚤市场
安庆地区综合门户网站

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下)

2011-3-1 13:37:14 安庆热线 来源:安庆新闻网 浏览次 【 】【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农民工,一个真实而质朴的名字,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安庆,每年有140万外出务工人员,他们走出家乡,为了生计、为了梦想。因为同样的理由,每年也有众多外地农民工来到我们这座城市……近日,记者走进他们,体验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一些故事。

人物:胡先锋
年龄:51岁

【故事】
一技之长助他留在大上海
  2月20日上午8时左右,家住枞阳县汤沟镇的胡先锋独自站在安庆火车站的广场上,脚边放着几个大行李包。
  今年已51岁的他要去的地方是上海郊区的宝山区。“我在上海待了七八年了,这几年在那边做木工活。”胡老汉告诉记者,刚去上海时,人生地不熟,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他甚至一度靠老乡接济才能生存下来。为了能顺利留在上海并找到工作,那时胡老汉每天一大早就去跑职介找工作。每天吃最便宜的馒头、喝自来水。
  胡先锋终于找了份工地搬运的活,没想到干了几个月就被辞退了。原因是他年纪偏大、身体不强壮,比不过人家,又没个一技之长。
  2003年春节,回家过年的胡先锋决定重拾已经“丢弃”多年的木工手艺,希望藉此能在上海再次立足下来。事实证明,“捡起”木工手艺的他成功地留在了上海。
  “那时候老家有一位做生意的老板在那边承包建筑工程。经过介绍就过去做木工了。”靠着年轻时精通的木工活,胡先锋迎来了自己的转折点,就这样在上海一做就是七八年。
  “现在换了家老板承包的工程。这几天一过去就有活干。”胡先锋告诉记者,去年,他的工资是每天130元。今年人还没过去,老板已经答应给他涨到160元每天。
  在总结自己能够继续留在上海打工的原因时,胡先锋自信地回答道:“咱好歹有一技之长,走到哪儿都不怕。”
人物:方艳
年龄:28岁
【故事】
最害怕的其实是孤单
  穿着棕色的大衣、踩着长筒靴、戴着银质耳环、烫了头发,28岁的方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她像极了都市中的白领一族。
  然而事实是———她也是个农民工。老家在怀宁的她正月里跑了无数趟招聘会。“怀宁当地的,安庆市举办的,甚至其他一些县的,能去的我都去了。”方小姐告诉记者。
  然而她最终未能在家乡找到工作,于是只好再次去苏州。
  方艳认为,自己在家乡找不到工作是有原因的。
  “在我们这边,我穿时髦点出去找工作,他们就觉得你不该穿成这个样子来找农民工的活干。可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穿着打扮能挂上钩吗?”天生喜爱打扮的方艳认为,用人单位对她有“偏见”。
  在苏州的时候,方艳在当地一家饭店的厨房里做着在她看来最低等的事———刷盘子、洗菜。但即使这样,不上班的时候,她还是会给自己打扮一下。
  “我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以前在电脑学校学过电脑,而且我也打算尝试报考电大或者自考之类的。”方艳觉得自己一点也不比别人差。而对于这次再次去苏州寻找工作,方艳表示,会有亲戚帮她找一份服装店的柜台工作。
  在被问到一个人在外最害怕什么时,方艳告诉记者,是孤单。一个人在外,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丈夫和孩子。
  “我20岁刚出头就在老家结了婚,丈夫在老家做建筑工。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孩子。我也想把他带在身边,但城里的生活开支太高,自己的收入又不多,带个孩子在身边倒成了负担。”方艳说道。
人物:龙秋菊
年龄:21岁
【故事】
以后我该怎么办?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种现象,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他们弄不清自己的身份,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习惯一个人出去打拼的局面。回老家,在城市里还不知该怎样获得容身之地的他们一点儿也不甘心;留下来,整日无所事事茫然地生活到麻木又让他们倍感痛苦。于是,走出去还是留下来就成了他们最害怕考虑的问题。
  今年21周岁的龙秋菊是个90后。老家远在贵州贵阳的她,带着自己的侄子千里迢迢来到安庆寻找工作。
  “在这边找了十几天的工作,但是一无所获,根本就找不到。”她告诉记者。
  第一次出远门打工,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酸。只有小学文化的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做些什么。在和她交谈的过程当中,记者艰难地分辨着她那口音重、晦涩难懂的普通话。
  而在她的身边站着的,是比她还要小几岁的侄子。当他看到记者要采访,竟自顾谈起了安庆市的人文和历史。然而,牛头不对马嘴的谈吐只能证明他还是个孩子。
  两个人就这样站在火车站的广场之上。由于他们年纪太小,聊天中他们告诉记者,他们连该怎样放置行李过安检都不清楚。
  “我们根本就不会种地,所以就出来看看能不能找到工作。”龙秋菊告诉记者。但是外面的世界,和他们想象的远不一样。通过在安庆寻找工作未果的这十几天,她竟然有了巨大的危机感。“在家里我不会种地,在外面我不会打工,那以后我该怎么办?”
人物:吴大国
年龄:55岁
【故事】
不服老,更不敢服老
  当一些逐渐老去的农民工本应该在家享受子女赡养的权利时,记者却发现,他们不仅不能停下来、歇一歇,相反,家庭的供养大任并没有从他们已经慢慢老去的背上卸下来。他们不服老,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敢言老。
  “我今年都55岁了,还不是和大家一样要出去打工?”老家在宿松的吴大国面对记者的询问回答道。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头发花白、身体瘦弱、背部略微弯曲等老人特征都能从吴大国的身上找到。
  谈到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出去打工的,老吴和同伴回忆了许久告诉记者,三十多年前也是他们几个人一道出去的。
  “那年头我们凭着换锅底的手艺走遍了大江南北。几个人挑了两大担,担子上面一头全是各种锅的新锅底,另一头是换下来的破锅底,这些破锅底舍不得扔,因为能当废品卖。大家就这样轮流挑着。”老吴和同伴回忆着。
  “记得有一年冬天在哈尔滨,我们每个人穿的都很单薄,个个冻得发抖。然而挑着担子的人一点也不冷甚至还出汗。可见那担子有多重。于是大伙纷纷抢着担子挑,从来没那么积极过。”老吴回忆着过往的趣事。
  时光荏苒,一转眼老吴和他的同伴都已不再年轻。在外赚钱的手艺早就从换锅底变成了建筑装潢工人。因为工作的流动性强,逐渐老去的他们越来越不想再这样“流浪”下去。然而,家里面上有老下有小的状况,让他们根本不愿也不敢承认自己已经老了。
  “我们也想在老家找份稳定的工作,哪怕就是苦点累点也没关系。但一想到出门在外收入要多点,年一过完,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往外跑。”老吴和同伴一商量,还是决定出去干活,到了农忙时节再回家帮忙。
  老吴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心愿是:每天歇工回去能够吃上口热饭,喝杯小酒。
人物:张天目
年龄:35岁
【故事】
让梦想变成现实
  如今,大批年轻的农村人走出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繁华的大都市,他们努力地工作着、生活着。艰难而又斗志昂扬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理想。他们虽然未曾真正融入进大城市的生活中,但因为始终有着理想相伴,能够做名城里人成了他们不孜不倦的追求。
  张天目就是这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之一。幸运的是,通过努力,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老家住在桐城市嬉子湖镇偏僻农村的他,今年35岁。二十多年前他在亲戚的带领下,在河南开封打了一年的零工。见到了外面世界的他决定,来年一个人出去闯一闯。
  张天目告诉记者,独自在外闯荡了近二十年,收过破烂,在养猪场待过,开过三轮车,甚至没钱的时候还偷过零售店的饼干。吃了无数苦也流了无数次的眼泪,但他始终坚持了过来。
  岁月的磨练和积累,让张天目看起来格外的健谈。“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机遇,稍加留心可能就会改变你的一生。”他告诉记者,7年前偶然一次机会,他开始跟人合伙做起了油漆的生意。这些年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够在成都拥有自己的店面。而现在,他在成都已经拥有三家油漆店了。
  张天目告诉记者,去年中旬,通过业务往来他认识了一位比他小7岁的成都女孩子。多次接触后,张天目对姑娘产生了好感。想想自己三十多岁了还单身一人,于是张天目对姑娘展开了追求。春节过年回家,他带上已经成为他女朋友的姑娘,开着宝马车风风光光回到老家举办了婚礼。
  谈到自己的身份,张天目认为自己其实也是农民工。因为他从农村出来,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努力地想在大城市生根发芽,只不过他成功了。在说到现在的年轻农民工和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时,他说:“我认为,现在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出去并没有给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计划,一味地认为农民工除了挣钱还是挣钱。我始终认为年轻人要有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很多年轻人一味地想怎么挣钱,为了挣钱什么活都能干。”张天目认为与其这样,不如静下心来多看书、多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张天目还拿自己举例子:“不要认为读书无用,因为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你才希望懂得越多越好。如果我文化水平再高点的话,我想我现在可能会做一名拥有更大成就的农民工。”
  “既然来到了大城市,你就要断了退路。让自己适应城市的生活并通过努力最终留在城市生活。”张天目总结说,“最重要的是,不要为自己的农民工身份而苦恼。”   

记者手记
农民工应受到所有人尊敬
  采访结束了。但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在全国哪座城市抑或是在安庆,整个社会的变革也越来越对劳动者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工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其身份的高低。怎样当好一名劳动者成了很多农民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有时候想,当一名现在的农民工该有多累呀?
  你看那高楼之上的擦窗人;汗水浇注在一座座建筑物上的工人.……
  看着火车站内那背着大小行囊拥挤着的身影,会让人觉得:他们真的很累。但是他们无法停下来。可能,窗户脏了需要他们,高楼大厦的建设需要他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生存。
  但是又有多少人认为,我们漂亮光鲜的城市环境其实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的汗水才是真正和城市融为了一体。他们辛勤劳作,他们咬牙坚持,他们诚实勤恳……他们不应当承受着许多的误解和歧视。
  这篇报道虽然说明不了什么,但记者还是希望:农民工应当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尊重一个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这比什么都要重要。王虎
   

 

  来自河南洛阳的“十人务工小分队”,领头的老韩(左四)告诉记者,他们中间有瓦工、木工、水泥工等等,他们是第一次来安庆务工。

 
  51岁的胡老汉就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广场上,等待着开往上海的火车的到来。

 
  龙秋菊的侄子坐在花坛边发呆,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本版照片由徐火炬摄)

[责任编辑:不详]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客服中心 | 网站招聘 | 建站服务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8 www.aq36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庆热线
Mailto:webmaster@aq365.com TEL:0556-8788365 1386660295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1.B2-20070020 皖ICP备05000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