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娱乐快讯 >

重拾再回归 黄梅登高堂

8年后重拾光彩

         当时媒体在报道中称:“安庆市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决定举办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2003年11月1日至5日,第三届艺术节在市体育馆举行了开幕式。
         8年,一切都在变化,城市在变迁,黄梅戏自身也在发展变化。对于艺术节来说,这虽是第三届,但却是新的开始,以前积累的人气慢慢显出“人走茶凉”的况味。较之第二届,此次主办方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央电视台、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文化部艺术司。
         此届艺术节以“东西南北唱黄梅”为主题进行了文艺演出,除了体育场的主会场外,各地还设了分会场,真正形成了东西南北共唱黄梅的良好氛围。除了开幕式和大型文艺演出外,招商引资系列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投资与贸易洽谈会、中国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恳谈会、安庆-上海水产贸易对接活动及各县(市)区经贸活动。
        同时,艺术节期间还推出了严凤英表演艺术研讨会、黄梅新剧展演、黄梅戏艺术中心奠基仪式、知名书画家书画作品展等文化系列活动;天柱山旅游推介交易会、烹饪大赛暨美食展、花山新景区开园仪式、赵朴初诞辰96周年纪念活动等旅游系列活动。
       本届艺术节期间招商项目取得了可观成果,投资与贸易洽谈会集中签约项目53项,总投资51.99亿元人民币,其中外来投资达48.96亿元人民币;合同类项目35个,总投资23.8亿元,其中外来投资22.5亿元,11个境外项目投资达1.3亿美元,会外签约项目有100多项。

 

回归黄梅戏本体

        从时间上看,1992年举办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至今,2003年的第三届艺术节正是一个截点;从普遍意义上来讲,这个截点所承载的意义不论对黄梅戏还是艺术节来说,都是一种成长性的过渡。然而当年的特殊性在于,我们是在8年的停顿之后重拾艺术节,在这8年的变化中,以前累积的经验可用性有多少?以前艺术节的影响力还剩多少?这些对于第三届艺术节组委会来说,都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的是:全市人民的热情一如既往的高涨。
        在这种情形下,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高级编辑江则理接受邀请,导演了本届艺术节。据市文化馆馆长齐文斗回忆,导演在开始工作之前便坦言:要让黄梅戏成为艺术节真正的主角,艺术节要全部用本土演员,不请明星、不搞排场。他以这样一种稳妥的方式,表现出了对8年空白的顺从,也是对盛会8年离场的绝地反击。
        正是由于这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此届艺术节可以说是对黄梅戏艺术本体的回归。正如很多黄梅戏爱好者所言:“第一届艺术节的形式最难忘,而第三届艺术节的内容则最难忘,尤其是对于戏迷来说,主题晚会浓缩了黄梅戏的精华。”
        这个没有大牌流行明星的“东西南北唱黄梅”主题晚会之后,展演了6台剧目:市黄梅戏一团赵媛媛、董家林主演的《孔雀东南飞》;二团韩再芬的《徽州女人》;三团刘国平、李萍的《知府黄干》;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李文、黄新德的《长恨歌》;铜陵市黄梅戏剧团鲍晓霞、李恋的《青铜之恋》;宿松县黄梅戏剧院的《半边月》,名家名段老戏骨的演出博得满堂喝彩,让市民们一饱戏瘾。

 

广博姿态惠民众

        无论是时间还是艺术节本身,第三届艺术节都是一个分水岭。如同第六届艺术节筹委会办公室主任潘孝向所说:“以第三届为界,之前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草根的艺术,下里巴人的成分多一些;在这之后呈现的是一种艺术的盛典,展示出了黄梅戏阳春白雪的层面。黄梅戏要从民间走向高堂,再以一种更广博的姿态惠及到民众中去,这样才能让民众更多的受益。”第三届,正是一个登堂入室的过程,也是黄梅戏嬗变过程的见证。
        据了解,2012年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文艺演出晚会将会从黄梅戏嬗变历程阐述黄梅戏艺术,其中囊括黄梅戏发展历程、角色行当,并贯穿音乐形式的变化发展。据导演秦新民透露,他希望通过解析黄梅戏的嬗变,通过艺术节向为黄梅戏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同时,艺术节工作人员在努力呈现尽可能让民众满意的艺术节的同时,期望人们可以通过艺术节的平台来真正关注黄梅戏、推广黄梅戏。
        艺术节,终归是黄梅戏的艺术节;而黄梅戏,终归是民众的黄梅戏。艺术节作为黄梅戏升华的舞台,使黄梅戏以更好、更美的姿态惠及更多、更广的民众,让这一股源于“山野的风”吹向城市的各个角落。第三届艺术节正是通过对黄梅戏艺术本体的回归,在不喧嚣不铺陈中完成了艺术节的自我沉淀,厚积之后必然迎来质的飞腾。
作者:江露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