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8日至15日,第四届艺术节如期而至,开幕式于市体育馆举行,此时的艺术节已步入三年一届的正轨,有了磨砺与经验,也有了品牌与口碑,厚积之后必然是喷薄而出的气势。
第三届艺术节作为分水岭,此次的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等都达到了历来最豪华阵容,舞台美术更是之前无可比拟的。参演艺术节的剧目也翻了一番,达到了15场之多,剧团方面除了本市及各县、省剧团,还包括了其他省优秀剧团,乃至新加坡戏曲学院,剧目方面,素材、唱腔等都更加丰富,黄梅戏真正以一种敞怀世界的姿态展现了剧种的开放性。
心织笔耕
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此次艺术节以“黄梅飘香进万家”为主题,此处的“万家”除了展现黄梅戏在本土强大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外,还表现了站在世界高度的包容与开放,“万家”即世界,其中开幕式文艺晚会由“序曲、乡野清音、皖江奇葩、青史多情、四海礼赞和尾声”六大部分组成,其中第四乐章“四海礼赞”便是证明。
“我本来自法兰西,来到安庆学唱戏,要问我学什么戏呀,黄梅戏,乡村歌剧泥土清香,美妙的旋律让人迷……”这是“四海礼赞”中黄梅歌《外国人爱唱黄梅戏》,作词为齐文斗,演唱为法国人朱立安。据齐文斗介绍,当时为了着重表现出“四海礼赞”的效果,节目组特意要求需要创作这样一首黄梅歌,要求黄梅韵味浓,且需朗朗上口。开幕式晚会举行之前,这位洋戏迷法国人朱立安提前一天来到了安庆。结果,出乎意料,一个小时不到的,他就会唱了并开始了录音。
“母亲,双膝跪地喊娘亲,娘的恩情比海深哪,你为儿未作新娘先做娘,你为儿黄花闺女认私生,你为儿家破人亡落荒庵,你为儿担惊受怕操碎心,你为儿耽误青春十八载,你为儿两鬓斑白一身病,你为儿孑然一身无家归,你为儿半生心血全熬尽……”刘国平的这些唱词仍是声声动人,催人泪下,自此,《春江月》与刘国平似乎合二为一,这也正是刘国平钟爱这出戏的原因:“用情最多!”
《春江女人》是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15个展演剧目之一。《春江女人》,原名《春江月》,移植于越剧电影艺术片《春江月》。剧本描写了绣花姑娘柳明月新婚前夜,从自家门前抱回一啼婴,后知乃落难忠良之后,官兵正在四处搜出,她便冒认“私生”,斥退官兵,从刀口救下一条生命。其夫家不知事情原委,愤而退婚;老父不明真相,气得吐血身亡。从此,她受尽屈辱,与孩子“母子”相依,“黄连当饭十八年”,受尽了人生的磨难,尝尽了世间的凄凉,付出了半辈青春。18年后,相依为命的柳宝高中状元,又找到生身之父,父子同朝为官。柳明月忍痛割爱,将以自己青春心血养育成人、相依为命的“儿子”,送回到他父母身边,复姓归宗,亲人团圆。而她自己却不慕荣华,不思图报,脱下“凤冠霞帔高芬贵衣”,悄悄离开了高门贵府,重返故乡。柳明月就像一轮春江明月,情洒天涯,光照人间,来也悄悄,去也悄悄……
谈到从艺近三十年来最有感情的剧目,刘国平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春江月》,从1994年开始演,算一算,到如今得18年了。”《春江女人》是这届艺术节上展演的15台黄梅大戏之一,这15台大戏较之第三届艺术节参演剧目可谓翻了一番,集中体现了近年来我国黄梅戏艺术的最新成果。安徽省内外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蒋建国、吴琼、韩再芬等同台献艺;京剧、越剧、豫剧、评剧等剧种代表人物也联袂演出。
除了新剧目展演外,艺术节里,我市还成功地举办了艺术节开幕式和大型文艺演出、黄梅戏新剧目展演、黄梅戏艺术研讨、黄梅戏发展历程展览、全国黄梅戏戏迷大赛、黄梅戏演出洽谈、黄梅戏小戏调演、黄梅戏广场演出、全国工商联培训班及安庆中部发展论坛、安庆一中百年校庆、安庆四个“十大”评选推介、八百里皖江艺术联展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黄梅戏艺术的研讨、黄梅戏发展历程展览、全国黄梅戏戏迷大赛等活动,实现了黄梅戏和京剧、豫剧、越剧同台演出,艺术表演和学术研讨共同推进,专业表演和业余戏迷良性互动、剧场演出和广场演并举,对黄梅戏艺术的交流和产业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完整地体现了“艺术的盛会、群众的节日”这一主题,其规模之大、活动之多、效果之佳为历届艺术节活动所罕见。
同时,以戏为煤,艺术节期间,我市通过举办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等多种方式推介招商项目,引进了一大批项目落户我市,签约项目达31项,投资总额达51.75亿元。
黄梅飘香
传承历练艺术人生
《春江女人》中大柳宝的饰演者刘国平是再芬剧院的一名黄梅戏演员,以小生见长。第六届艺术节展演剧目《徽州往事》与《浮生六记》中他都饰有重要角色,6届艺术节他都参与其中,这一届他的《春江月》(当时叫《春江女人》)引起了不小轰动。第一、二届,他还是简陋舞台上不起眼的龙套,第三届他成了《知府黄干》中的主角黄干,第四届《春江女人》中的大柳宝更是成就了他。
“学黄梅戏不是偶然,而是从小的愿望。”刘国平说,带着这个愿望,1984年,13岁的刘国平从贵池考入了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开始了他5年的专业学习生涯,主修小生。198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黄梅戏三团工作,开始了他几十年的戏曲之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无论是演唱和表演都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备受戏迷喜爱。从萌生到默默生长直到喷薄而出结出累累硕果,他的路就是黄梅戏的路,他的成长也是一大批黄梅戏人的成长,这过程也蕴含着艺术节的成长:
1988年5月,在安徽电视台摄制的舞台艺术片“送香茶”中,主演“张保童”开始崭露头角;1989年获全国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新苗奖”;1991、1993年获安庆市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1991年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黄山情》一剧中获大众电视“金鹰奖”;1996年获安庆市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安徽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优秀演员奖”;1997年主演的《残凤凌云》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同年在安庆市创作剧目调演获演员一等奖;1999年参加全省戏曲折子戏、现代戏、创作剧目调演演员二等奖;2001年荣获安庆市青年演员大奖赛“特等奖”;2002年获“安徽省第三届严凤英大赛”铜奖,领衔主演的《知府黄干》参加了中国安庆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展演;2006年在第四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领衔主演《春江月》获“金黄梅”金奖,同年参加湖北省第六届戏剧节“祥云杯”优秀演出奖;2009年在第五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领衔主演现代戏《江淮儿男》获“金黄梅”金奖。
回忆参加5次艺术节的经历,他还提到了现代剧《江淮儿男》的编排演出,这是参与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的展演剧目,该剧以“刘氏四兄弟”赴川抗震救灾事迹为题材的现代黄梅剧,用明暗两条线索描绘了刘氏四兄弟无私无畏气壮山河的壮举的同时,谱写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兄弟情、夫妻情。
“一部剧本完好的剧目至少要两个月才能排练完毕,要经过改剧本、作曲、背台词、学唱腔等过程。”他说,接这部剧的时候他们只有24天的时间,待剧本改好,对好台词,真正排练的时间只有半个月了,前一场在排练,下一场才刚刚开始作曲,“那时候真恨一天为什么只有24小时,时间真是不够用,大家走路都在背台词,我打个盹,梦里都是台词。”他笑着说,“我记得作曲人陈华清老师是一边吊着盐水一边给我们作曲的。”
采访结束,说到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刘国平说:“艺术节和黄梅戏是一个共生共长的良好平台,我们感谢能有这样的一个舞台。黄梅戏正在步入发展改革的阶段,我们也进行过很多的尝试,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和支持,黄梅戏更不例外,戏迷和观众说好,我们就继续唱,若是觉得不好,我们就改,但我们需要时间和理解。”
刘国平见证了艺术节的变迁与成熟,艺术节也见证了刘国平的成长与完满。而整个安庆,像刘国平这样的黄梅戏从业人员有近万人,没有他们就没有“黄梅戏飘香进万家”。即便能够像刘国平这样热爱黄梅戏,甚至也将一生都交付与黄梅戏艺术,但是能够像刘国平这样脱颖而出仍然屈指可数,他们的舞台是广场、是街头,他们在别人的角色里唱着自己的声音,但他们却是让黄梅戏让艺术节从萌芽到成苍天大树的土壤。
作者:江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