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在由亚太节事联盟、国际特别节事促进会和亚洲财富论坛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获“中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奖”。
从1992年开始,5届黄梅戏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让艺术节一步一个脚印的站稳在“国”字号节庆活动平台上,也让艺术节本身日趋完善,走向成熟。
“国”字号艺术节
1992年,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由安庆市委、市政府主办,5场本市剧团推出的黄梅戏剧目展示了本市的黄梅戏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打响了名声,但此时的艺术节还只是一个地方性的节庆活动。
为推进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创新、树立城市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繁荣、拉动经济增长,从第二届艺术节开始,我市争取到了国家文化部同意,在安庆举办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省文化厅也将在安庆举办艺术节纳入了工作方案。由文化部和省政府主办的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也由此升格为一个“国”字号的节庆活动。
升格的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和主办单位,更重要的是内容。第二届艺术节上,来自江苏、湖北专业黄梅戏剧团以及台湾五代艺术团参加了演出,同时还举办了全国黄梅中青年演员评奖活动;第四届艺术节上,不仅有来自国内的专业剧团,更有来自新加坡戏曲学院参与新剧目展演,还举办了全国黄梅戏票友大赛。各种各样的以黄梅戏传承和发展为主题的各类研讨会、推介会和颁奖活动,不断地促进着全国广大黄梅戏艺术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一个个的“国”字号系列活动,无一不显示着这个在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上举办的艺术节正在逐步发挥着“国”字号节庆活动的标杆效应。
逐渐成熟的艺术节
“戏伢子”———一个取自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董永形象,取名“安安”,寓意年年平安;一个取自《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形象,取名“倩倩”,寓意吉庆美满。
虽已时隔6年,这个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上出现的第一个艺术节吉祥物、也是艺术节上第一次成功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出来并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一男一女的2个造型活泼可爱,卡通化的吉祥物,至今仍在被关心和关注艺术节的人们津津乐道。
随着5届艺术节的举办,我市节庆活动逐步走向成熟。艺术节吉祥物的使用、节庆活动期间的广告资源的有效使用,以及艺术节各种活动的分类包装、形成冠名权、赞助商和协办单位等,艺术节产品开发的系统工程,正在逐渐完善。单一的传统节庆被扩散、放大,融入进旅游、演艺、广告、娱乐、设计、动漫、影视等不同文化产业链发展之中。从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始,黄梅戏艺术节已基本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模式,政府在前期投入少量的启动资金,艺术节的所有费用基本上全部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得以解决。市场的作用逐渐发挥,艺术节的操作模式也由政府部门牵头主办,行政方式运作,逐渐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
节庆活动运作方式也逐步走向市场化,不少节庆活动已由专门的节庆策划公司和人员进行策划,大大提高了节庆活动举办的水平。节庆活动规模大、档次高;节庆内容常办常新,从形式到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品牌战略意识强,不仅注重定位、塑造、管理等各个环节,更注重对整个流程的战略部署,实现了短期利益与长期的品牌经营的有效结合。一个成熟的“国”字号节庆,不仅让各种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更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乃至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外部条件。 作者: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