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皖河之畔的幸福时光
行走在山口镇村的老街上,700余年的古寺、古井、古民居,散落在现代的楼房之间,如同时光的穿梭,让百年的光阴浓缩在这老街的一砖一瓦之间。
这是一个保留着古风的村落,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撒网打鱼、春耕秋收,既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又传统而悠闲潇洒得让人艳羡。这又是一个时尚的村落,新式的楼房、电脑、手机、漂亮时装,在古老的砖瓦之间自然而然地存在。这就是老街给人的印象:既有着历史的厚重端庄,又有着现代的时尚和明丽。
山口镇村古称皖口镇,意为皖河入江之口,南北朝时名为南皖口,宋朝就称之为山口镇,此为古代长江沿岸军事要地。三国时期孙权屯军于此,南朝陈武帝时,在南皖口筑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皖阳县县治设在皖口。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到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这里设置县治时间43年。这里又有皖城之说,为安庆的根基。
没有讲不完的故事,只有说不尽的心情。行走在老街上,思绪万千无以言说。只是那散落在皖河之畔的幸福时光,让人心生从容和欣喜。
老街:时光悠悠 岁月静好
沿着老街新铺就的方砖路面,一路婉转曲折。不时有斑驳的青砖墙壁,带着厚重的岁月痕迹闪入眼帘。
老街深处,有山口镇村最为古老的民居。83岁的家主杨积荣老人说,这房子自己都不清楚是什么年代建起来的,只知道自己的祖父就是在这老房子里结婚的。
推开厚实的木门,浓郁的老房子气息迎面而来。因为一直住着人,也因为通风和采光优良,房子虽显老态却不破败。这是两进的老式建筑。进门是一个前厅,夯实的地面显示出斑斑的绿色苔痕。再往前,就是有着明亮光线的天井,边上是一溜儿的厢房,这里是厨房、储藏间。后面的一进是卧室。小小的卧室里,有老式的雕花大木床、衣柜和彩电,古老的物品和现代的科技在这里共处一室却也有着奇妙的和谐。
杨积荣和老伴江金莲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生育了5个儿子。现今儿子们都已经成家另过,一双老人也已经是四世同堂,可是却难舍老房子里的一砖一瓦,一直生活在这里。“日子过得还不错,有吃有喝有钱花。”虽是83岁高龄,但是杨积荣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和人交流时,悠悠地吸着香烟,袅袅的烟雾在天井投下的光柱中起舞,带着优雅的姿态。
杨家往前几代,可谓是书香门第。杨积荣的祖上都是读书人,祖父是私塾先生。这从祖屋建筑和物品的讲究可见一斑。而到了杨积荣老人这一代,已经完全是渔民了,杨老自己就在渔船上度过了青壮年时代。眼下,虽然不再下河打鱼,但是老人种菜、养鸡,没事打打麻将,日子过得充实自在。
老街上,这样的老民居已经不多了,粗略数了下,不过十多家,都间或出现在亮丽的崭新楼房间,显得有些衰败和没落。只是,走进这样的房子,走进这样的人家,浮躁的心却马上从容了下来:即便世间纷繁变迁,这里却岁月静好如昨。
古迹:历经百年 见证变迁
还没进入山口镇村,远远的,一座飞檐翘角的高耸建筑已在眼中。走近了,“般若门”的大字连同浓郁香火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府城隍”了。
庙内的大雄宝殿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依旧香火鼎盛。寺庙后来进行了修缮,但是石刻“城隍庙”方体直书匾牌完好,清代捐赠庙宇石刻碑尚在。而在寺内,还有一口古井,开凿于南宋时代,和古庙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出古庙南行,不远处的民居之间,还有一口古井,汉白玉的井圈带着岁月斑驳的印记。而井圈下部的石刻记载,显示着这口井的不一般:此井开凿于清朝同治年间。虽然历史久远,但是老井却活力依旧,井水清冽甘甜,周边村民多在此洗菜浣衣。
“自我嫁到这个村子生活,20多年了,即便大旱,这井水都没干过。”47岁的村妇叶秀芬正在井边洗菜。塑料桶上系着的麻绳,不过2米来长,手中用着巧劲儿摆动,就打上来一桶清亮通透的井水。
古老的村落里,古迹随处可见。青砖墙壁上,砖块上有古代的刻字;简朴的民居中,有雕花的大床、老式的家具;其他,有铁钱、古墓、石碑、石墩等等。古迹无言,却历经数百年沧桑,见证时代变迁,无声诉说着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皖水:浩浩汤汤 哺育苍生
在老街中蜿蜒前行,一路向南。不多久,眼前豁然开朗,那是皖河浩荡的身姿铺陈在了视线中。
上午10点多,正是这小小渡口比较热闹的时间。河畔有此起彼伏的洗衣棒槌声,有村妇洗菜的笑闹声,有渔船归来的喧嚣声……繁忙的身影、热闹的声响,给古老的皖河带来勃勃生机。
山口镇村村委会主任杨福泉介绍说,这里是专业的渔业村,村民世代以渔为生以船为家。而现在,渔民们正经历着“变捕为养”的生活转型:变天然捕捞为水产养殖,同时,不少渔民也开始了“转向经营”:从事航运工作、从商、外出务工等等,摆脱了对捕捞的单一依赖,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加。
而现存的天然捕捞渔民还有100来户,日子也比从前好过些。渔季下河捕捞,休渔期可以拿到政府补贴,有些还吃上了低保。其中,不少渔民是季节性地交替进行捕鱼和务工。
沿着皖河之畔,一眼望去,一溜儿楼房在秋日的阳光下静静伫立,无言诉说着渔民今昔生活的巨大变迁。远处,是皖河如白色丝带,浩浩汤汤奔赴远方,近处河畔是茂盛的水草,大排大排的渔网晾晒在河滩上,带来尘世的烟火气息。
那是皖河给生命的馈赠,是皖河给生活带来的生机。
居民:用心生活 从容悠闲
老街上的许多居民,都是生活的艺术家。把这悠长的时光,细细泡成一壶茶,生活里的苦乐百味,最终沉淀成了馨香的从容和悠闲。
王小海的理发店就在老街上。这个理发店里很多的东西都是老古董了,两个大铁椅子,是1978年从南京买来的,一面大镜子,边框的木条已经黑的看不出是什么材质。人也是老人了,王小海已经73岁了,清瘦从容。可是手艺却不老,一把牙刷蘸上剃须泡沫,细细地涂抹在胡须上,静待片刻后,刷刷刷,剃须刀飞舞之间,胡须已经剃得干干净净。
“王老的手艺那事没话说,找他刮一次胡子,能管四五天。”周围的邻居说。而这高超的技巧却是5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来的。王小海少年时学习很好,后来因病导致腿部残疾而辍学在家。命运对他不公,可是老人却心态平和、用心生活,1965年进入这个行业以来,一直认认真真地做着自己的手艺活。
在王小海理发店正门对面的墙上,有同学杨其广赠送的匾额“德高艺精”。四个字,言简意赅,却是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老街上,不得不说的人还有老人姚承俊,这是一位8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老人正顺着三四米的梯子向上爬,腿脚干脆利落。
姚承俊在朝鲜打了3年仗,回来就退伍回老家了。这些年,干过农活,做过村干部,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到了老年,唯一的儿子在老街上开了家饭店,生意不错,老人也帮着做些琐碎的事情。因为老兵的身份,老人每月可以领到政府发的几百元钱,对此,姚老特别满足,他说,这是政府没忘了他们,同时也是一份荣誉。
60岁的杨祥英在家门口晒着山芋粉。白色的山芋淀粉在阳光的热度下,慢慢的干硬成块,闪耀着细致柔和的光泽。“自己家在菜园子里种了点山芋,收了大概5担山芋,做这些山芋粉主要是自己家里吃。”杨祥英笑眯眯地说。
老街上的居民都是这样,一脸的从容和淡然,似乎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平静的生活。这份从容和悠闲,是这样的心安理得,又是这样的可望而不可及。似乎只有老街这么个地方,只有经过这数百年岁月的积淀,才能厚积薄发出这样纯粹的表情。
乡村理发师
古井
晒山芋粉
老街
幸福的一家
本版照片由晚报记者 黄有安 摄 作者:金秀华
相关新闻
- 余额足够医保费扣缴咋不成功?(2012-11-5 16:23:00)
- 动物被圈养 有碍繁衍生息(2012-11-5 16:22:36)
- 天气转凉了公交车空调费咋照样收?(2012-11-5 16:22:14)
- 水泥货车 挤扁轿车(2012-11-5 16:21:53)
- 艺术节开幕式部分道路交通管制(2012-11-5 16:21:33)
- 回家吃饭 车停高速(2012-11-5 16:21:10)
- 40吨运煤车“发火”(2012-11-5 16:20:50)
- 儿子“涉嫌案件被刑拘”母亲轻信“捞人”(2012-11-5 16:20:25)
- 潜山:百名贫困残疾人喜获助残轮椅(2012-11-3 10:41:12)
- 枞阳县小型汽车类驾驶考试正式启动(2012-11-3 10:40:23)
更多新闻排行
新闻推荐
- 女婿借钱不还拳脚相向岳父诉诸法院
- 安庆一三轮摩托坠桥与火车相撞
- 一只碗引发血案七旬老妇倒在棍下
- 伪造印章骗取4万外地逃犯宜城落网
- 以助考公务员为由骗钱6年后落网
- 安庆警方抓获多名传销头目
- 认为服务不到位 业主拒交物业费
- 安庆中信宾馆街头摆放“艳照”影响市容
- “闪婚”最终成“散婚”
- 枞阳县自来水厂发生液氯泄漏事故
- 太湖县徐桥镇6人因雷击致死
- 客运车辆为拉客城内蜗行一个小时
- 枞阳“8·13”特大放火杀人案告破
- 8人驻沪作案百起盗窃财物近百万
- 三峡移民与石化项目征迁群众联欢
- 两省警方携手打掉流窜诈骗团伙
- 4名武汉籍女子在宿松吸毒被查获
- 怀宁206国道三车连撞1人当场死亡
- 一男子跳楼只为1.3万买来空号手机卡
- 闹市一神秘男子上交23发军用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