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30日《黄梅艺苑》版刊登一篇介绍我市著名黄梅戏丑角演员左胜利的文章,让我感触很深。文中提到的左胜利恩师吴来宝,我早闻其名,他的戏几十年前我看过,只是年代久远记忆不深。但左胜利的戏我印象深刻,他的诙谐幽默,特别是他那一口纯正的安庆方言,让人得到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同时,我也理解和赞同他关于丑角行当后继无人的担忧。
作为外行,我肤浅理解艺术应该有(甚至不能缺少)“逗乐”功能,国外马戏团的小丑,他们不用语言而用夸张的形象和肢体动作来逗乐。我国的相声、小品主要用语言来达到逗乐的效果,而戏剧(包括黄梅戏)丑角是用形象、肢体动作再加上语言唱腔达到逗乐,因此效果可能更好,难度也可能更大,但一些著名的丑角演员都做到了,也做得很好,深受观众喜爱。不过丑角演员离不开戏剧,如今戏剧处于低潮,根据“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的规律,丑角行当后继乏人也在情理之中。
现今社会节奏快,人们难免有各种心理压力,需要各样逗乐艺术来舒缓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逗乐艺术,特别是兼顾、形象、肢体动作和语言唱腔为一体的黄梅戏丑角艺术,应该有大展功夫的天地。我设想:把丑角的折子戏单独充实内容,加上时尚元素,借鉴相声手法,强化方言魅力,或新编丑角为主的戏剧小品,创造出诙谐而高雅的新的丑角艺术形式,到城乡演出娱乐观众,让一些辛苦工作的人们在大笑中减压。如果这方面市场反映很好,丑角行当也就不怕后继无人了。
作者: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