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娱乐快讯 >

百年黄梅: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

  百余年前,一曲黄梅小调,带着稚嫩从农村走入安庆城,后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并点燃了一片黄梅的热土。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短短百余年,黄梅小调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受群众喜爱的五大剧种之一

  百年黄梅: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

  9月30日至10月7日,2013“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在我市隆重举行。本土的专业黄梅戏演员、民营的黄梅戏民间班社、业余的黄梅戏演出团体共同登台亮相;环卫工人专场、交警城管专场、重点工程建设工人专场、残疾人专场、广场黄梅戏汇演、广场黄梅戏电影……全国的普通群众和黄梅戏迷风靡而至共享这场黄梅盛宴。

  黄梅小调从群众中走来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用安庆的方言歌唱和念白。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是我省主要地方戏剧种,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标志着由黄梅小调成长起来的黄梅戏作为一个戏剧剧种,在以安庆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辐射周边,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喜爱并传唱。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期间,黄梅戏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群众的热爱,让黄梅戏的演出活动也渐渐职业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初步改革了传统唱腔,丰富了表演手段。

  新中国的阳光雨露,焕发了黄梅戏的青春,也让黄梅戏最本质的群众性和独特的艺术特性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受到当时群众的热力追捧,风靡一时。随即,一台由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成功搬上荧屏,轰动海内外,黄梅花一度盛开。

  黄梅大戏迎来长足发展

  为了推动黄梅戏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黄梅之花开得更加娇艳。2005年底,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黄梅戏优质资源,充分发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的品牌效应,成立了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由韩再芬担任院长。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界第一家以个人命名的剧院。2011年安庆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国第一家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三步并作一步走”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意味着传统而又年轻的黄梅戏艺术有了一个新的创业、合作、融资、发展的平台,为黄梅艺术的未来提供了崭新而巨大的空间。

  不仅如此,从1992年开始至今,我市还先后举办了6届黄梅戏艺术节。在艺术节的带动下,全国黄梅戏戏迷联谊会、黄梅戏戏迷大赛等众多群众性、自发性的各类联谊活动呈常态化在安庆举行。

  从此以后,黄梅戏自身也迎来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由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徽州女人》红遍大江南北;2000年,由市政府和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长安一一安庆黄梅戏艺术周”轰动京城;2002年,“天蟾·安庆黄梅戏艺术周”在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举行,共演出五场,观众自费购票,上座率在八成以上;2006年,安庆市被认定为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

  黄梅戏艺术回归群众

  9月29日晚上,国庆长假即将到来之际,安庆火车站涌动着来往的客流,站前广场荡漾着曲调优美的黄梅戏乐曲声,一场票友自发的“演唱会”,吸引着数以百计的过往旅客和周边市民驻足观赏。

  其实,现在的安庆,不仅仅是在火车站,只要天气较好,不论是下午还是晚上,在市内各大广场上都有业余黄梅戏演出团体或群众黄梅戏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黄梅戏演唱活动。“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已经是安庆这座“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城市的真实写照。我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科长汪志耿告诉记者,“黄梅戏本身就是群众的戏曲,为了确保黄梅戏在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彰显群众性,回馈广大人民群众,市委、市政府把大量的精力物力投入到了文化民生,拿出专项经费,为演出活动创造更好环境,努力让群众享受更美的文化大餐。”

《推车赶会》选段“梳妆打扮出门来”

《游园》选段“龙配龙凤配凤”

《点大麦》选段“正月好唱祝英台”

作者:王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