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了人们对家风的热议。近日,健康路小学组织开展了“晒家风”活动,学生们和家人一起回顾,将自己的家风、家训和优良传统写在纸上,通过晒家风让大家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在相互学习交流中传承优良的道德文化。
家风传递社会正能量
4月9日,记者来到健康路小学,看到一至六年级每个教室外墙上都贴满了孩子们制作的“晒家风”卡片,李校长领着记者一路看了过去,孩子们写在纸上的“孝顺”、“诚信”、“善良”、“节俭”等传统美德成为此次晒家风活动的关键词。六年级的胡瑞说,“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做事不拖泥带水,做人要刚正不阿,捡到钱一定要还给失主,不可以说谎。”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似乎还并不理解家风是什么,也不能进行归纳总结。在他们眼里,父母长辈的言传和声教或许就是“家风”。四年级的罗健诚这样写到,“爸爸告诉我,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借了邻居家的米,归还时一定要多还一点;借了邻居家的篮子,归还时一定会加上一包糖;帮邻居家做了米面,末了邻居一定会送你一碗……,这是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虽然现在很少借东西,但是爸爸还是经常告诫我,在外要有礼貌,尊敬老师,敬重长辈,见到认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在班上,由于各种原因,同学之间,学习成绩总有优良之分,行为举止总有良莠之别,爸爸说,对于学习差的同学、调皮的同学,要在内心深处接纳他们,原谅他们的过失,甚至错误,看到他们身上的长处和优点。”
有的孩子直接用讲故事的形式质朴地道出了自家的家风和家规,“我的家规是勤俭节约。”孩子在纸片上写到,小时候牙膏用完了就随手扔了,没想到爸爸把它捡起来,通过挤压牙膏的底部又用了一个礼拜,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勤俭节约与家境贫富无关,它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五年级的黄储凡宇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大家族中,爸爸是警察,妈妈是一名大学老师。“硬汉”老爸教导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唠叨”的妈妈要他学会做事有计划,要有时间观念。去年11月家中太奶奶去世,这让一大家子人伤心不已。这一次学校搞晒家风活动,凡宇在和爸爸妈妈的商量下,决定就用太奶奶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家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记者见到凡宇时,他很有礼貌地跟记者打了招呼:“我叫黄储凡宇,您可以叫我凡宇或者宇宇。”当记者问他的家训是什么意思时,他若有所思地告诉记者,“就是人不管在什么年纪都要有志向,如果没有志向,活到一百岁也是白活。我太奶奶活到95岁,我听爸爸妈妈说她当年在农村做了很多大事,是个有志向的人,要我向她学习。”
凡宇的妈妈储女士是一位大学教师,对于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的她来说,这次活动不仅仅是对孩子的一次教育,对于她自身也是一次警醒和引导。“家风、家训是什么?以前我们并没有把它写在纸上,更多的是口头的‘唠叨’,现在通过这种形式的展现,将家长平日的教导进行行文规定,这具有不一样的教育意义,也能起到不同以往的教育效果。”储女士说,除此之外,作为孩子的父母,家规、家训不仅仅对孩子有约束作用,对于自己也是一种告诫,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遵守,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形成一种传承的力量。
如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身兼为人父母和教书育人老师身份的储女士表示了担心,“感觉现在的孩子似乎并不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一些社交的礼仪。近年来,我在大学里也明显感受到,现在的大学生似乎变得更加自我,连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也不注重。”对于这样的现象,储女士认为,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越来越重,家长在日常教育中会无意识地将德育教育让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似乎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不是关键。另外,整个社会的浮躁氛围也使得家庭教育并不那么健康,家长们往往工作很忙,压力很大,自然花在孩子德育教育上的时间就少,而且在家庭的交流过程中也很容易将一些社会恶劣的风气传达给孩子,这就造成了某种程度上,某些家庭在德育教育上的缺失。而家庭教育恰恰是一个孩子一生发展的关键。
作者: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