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农民,参过军,还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过。曾经的“工农兵”,这对于张宜城来说,经历十分丰富。如今,他在迎江区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并且担任民革迎江区总支副主委,三届迎江区政协委员。张宜城一直关注市政工程建设、医疗卫生、美好乡村建设等民生工程,并且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提案。
张宜城是我市最后一批下放学生,当了一年农民。1978年,张宜城参了军,退伍后进入我市一家企业,在一线当了工人,后又在迎江区多个政府部门任过职。“在枞阳门大市场管委会时间最长,工作也最难做。”6月30日,张宜城告诉安庆晚报记者。
“那时,还没有现在的光彩大市场。枞阳门大市场在周围的省市都很有名,管理的事情比较多。”张宜城说,随着社会发展,尽管枞阳门大市场不复往昔的风采,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也相继调往其它部门任职,但他一直坚守到了最后。“到最后,只剩我一个人了。区里还专门为我开了一次会,研究我的调动问题,我挺感动的。”
2012年,张宜城调往迎江区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尽管在这里的工作时间不长,张宜城却有着浓厚的感情。凭借着自己对市政工程的熟悉,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提案。
从2006年起,张宜城就担任迎江区政协委员,至今已连任三届。他一直关注市政工程建设、医疗卫生、美好乡村建设等民生工程,写出了《关于对迎江区背街后巷改造工程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关于长风乡美好乡村建设》、《关于迎江区新农合的提案》等提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于对迎江区背街后巷改造工程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提案,张宜城进行了3个月时间的调研,是咨询有关专家和走访群众之后写出的。在该提案中,他提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施工时间安排不合理。这两年对迎江区背街后巷道路改造工程的了解,这项工作基本上是在接近年末才进行的。施工时间晚,雨雪天气多,又必须在春节前完工。工期紧,也容易给市民造成赶工、政绩工程的错觉;二是中标价格低,容易造成低质量工程;三是不能成片或者成区域的施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张宜城告诉记者,背街后巷道路改造工程最大的特色,就是改变老城区雨污合流的传统,打造雨污分流的现代工艺。“在规划过程中,往往不能成片的施工,导致新修的道路在排水时,雨污分流。接入到主下水道后,又变成雨污合流的状况,或出现一片区域内一部分道路排水是雨污分流,一部分道路排水时,雨污合流的情况。”
在张宜城看来,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合理安排开工时间,将开工时间尽量安排在年初或年中;合理施工工期,严格施工质量控制;合理招投标价格;坚决抵制治标不治本的工程,同时统筹安排施工区域,集中解决排水现状。
张宜城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参与资助贫困大学生、资助智障儿童、慰问敬老院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活动,个人捐款几千元。“虽然与企业老板不能比,但我一直在坚持做。个人的经济条件虽然有限,但从来没有忘记。”张宜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