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带徒”绝不是形式,这破了多少年来黄梅戏的一个软肋,这是戏曲的艺术规律,黄梅戏艺术是口传心授的艺术、小作坊式的艺术,是精雕细琢、量体裁衣的艺术。
———黄新德
2013年12月24日,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王琴、马丁、熊东旭捧茶敬拜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为师。
2015年9月28日,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大戏《大清贤相》中,黄新德带着徒弟们一起登台。
黄梅戏行之有效的“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戏曲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在此开启,并收获成果。
一部剧同时排出老中青三组
9月28日,新创黄梅戏舞台剧《大清贤相》在开幕式中亮相,在演员表中张廷玉的扮演者共有三人:黄新德、董家林、马丁,而马丁正是黄新德的徒弟。此外,王琴、熊东旭、虞文兵都在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34天同时排出三组,每一组都能达到演出水平,这是少有的。”8月22日首演中,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说,“A组中我扮演张廷玉,C组是马丁扮演张廷玉。”而25日的演出中,更是师徒同台同演一个角色。
《大清贤相》是我市今年“举全市之力”而创的黄梅戏舞台剧,对于一位69岁高龄早已功成名就的表演艺术家来说并没有必要来演这部戏,身为安庆怀宁人的黄新德认为,安庆“黄梅之乡”的称谓更多的是历史的馈赠,他说:“安庆的黄梅戏,领导很重视、群众很支持、基础也很好,但好剧目并不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也不多,要想站住脚且有影响力,必须要靠作品和人才。”
于是,他在黄梅之乡带着徒弟们演出了《大清贤相》,精彩纷呈、动人至深。
这部剧中,黄新德的身份不仅仅是主演,还是剧目的艺术总监,更是师父。
作为主演,他剪掉头发留着光头,窝在安庆的小剧场里一排就是连续几十天,舞台上他刻画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张廷玉。
作为师父,他教徒弟们刻画人物,为徒弟们把场,送水、递毛巾,在徒弟的眼里他就是父亲和朋友,舞台下他是呕心沥血德艺双馨的黄梅人。
8月24日,马丁登台演张廷玉,在幕后,黄新德的眼神一刻都不曾离开舞台,匆匆换场中,他赶忙上来帮徒弟整理戏服,耳语几句或指点下动作,拍拍肩膀让他放松再目送他上台。
德艺双馨 薪火相传
“收徒弟我很激动,压力也很大。”黄新德说,“我得有真金白银交给他们,能让他们提高。”在《大清贤相》中,黄新德四个徒弟的出色表演大家有目共睹。
人品,是黄新德收徒要求的第一位,他说:“最重要的是人品要好,不能有道德上的偏差;其二是要有一定的艺术水准;还要有与自身条件匹配的追求和梦想,同时我的能力能帮助到他。”
王琴是黄新德的大徒弟,也是第26届戏曲梅花奖的获得者,凭借的便是和黄新德老师合作的《半个月亮》。她感激地说:“因为《半个月亮》我和师父结缘,在那部戏中他从声腔、身段、人物刻画各个方面都帮了我很多,在评审的时候他也是坐在台下的,告诉我不要有任何压力,这次《大清贤相》跨行演老旦也是在师傅的鼓励下演的,和师傅同台演戏特别过瘾,学不够、演不够。”
“因为《半个月亮》,我和安庆的青年演员有了接触,我看到他们身上的质朴和对艺术的执着。”黄新德说,“我之前看过王琴的很多戏,她是一个路子很正的演员,潜力也很大;马丁和熊东旭都在中国戏曲学院上学,都是有经验的舞台演员了,不需要我一招一式去带,我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博导’的角色。”
“师父不会去教我怎么做怎么摆,而是坐下来和我聊,聊人物聊表演,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马丁说,“我觉得我以前都是‘瞎演’,觉得怎么帅怎么好看就怎么搞。”有着十年舞台表演经验的马丁跑了8年的龙套,直到《大清贤相》他才第一次担纲挑梁做主演,他说:“没有人带可能就不会出头,师父带我的不仅是戏,还有做人。”
23岁的虞文兵是通过《大清贤相》和黄新德结缘的,今年7月份拜师学艺,成为最小的徒弟。
重振黄梅靠后生
“刚起步、路难行,……出作品、推新人,轮流排、齐上阵,老朽只是铺路石,重振黄梅靠后生。”黄新德在《大清贤相》的演出后感叹。
戏曲艺术作为口传心授的艺术,“以师带徒,师徒传承”是传统的戏曲人才的培养模式。
“五大戏曲剧种中,除了黄梅戏,每个剧种都在带徒弟。以前,从来没听过哪个黄梅戏演员说师从谁,这是黄梅戏的悲哀。”黄新德说,“‘师带徒’破了黄梅戏多少年来的软肋。”他认为带徒弟是戏曲的艺术规律,黄梅戏艺术是口传心授的艺术、小作坊式的艺术,是精雕细琢、量体裁衣的艺术。
在湖北黄冈,有政协委员建议:应恢复行之有效的“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戏曲人才培养传统模式,以缓解目前表演艺术人才断层断档难题。我市在培养黄梅戏后继人才中也不断认识到“师带徒”的重要性并将其列入重要位置,“师带徒”不仅能够形成戏剧流派、弘扬优良传统,更为关键的是能够把教学与实践传承结合起来,发挥名家名角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更好的后继人才,让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
“我希望他们静下心来钻研,不浮躁、不投机取巧,以好的作品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在黄梅戏的第一方阵,让黄梅戏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黄新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