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聚焦 >

综述: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一个暴雨倾城的七月:

  一场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席卷安庆,从城市到乡村,数不清的房屋倒塌、成片成片的农作物被毁、200多万群众受灾、17万人紧急转移……

  这也是一幅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抗洪救灾画卷:

  暴雨肆虐时,各级党组织紧急动员,把一面面党旗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滔天洪水前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堡垒;

  危险来袭时,基层干部舍生忘死、不畏艰险,冲向抗洪救灾一线、冲向最危险的地方,在洪峰浪尖上用不屈的脊梁筑起一道道坚强的生命防线。

  咆哮洪水中,广大党员身先士卒、当先锋、做表率,以对党的忠诚,在抗洪抢险救灾这一“两学一做”的重要考场上,书写出一张张感人至深的优异答卷。

  筑起坚强的战斗堡垒

  各级党组织奋勇吹响冲锋号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组织。

  暴雨袭城,市委书记魏晓明、市长陈冰冰连夜坐镇市防汛指挥部,指挥作战。“要把防汛抗洪救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魏晓明要求。

  号令一出,万众一心。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迅速响应,研判汛情、科学调度、短短几小时,人员到位、设备到位、方案到位……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洪救灾攻坚战随即在各地打响。

  新一轮强降雨袭击桐城。在山洪和积涝的双重夹击下,大沙河、唐合圩等处圩堤漫顶,险情不断。圩堤河堤告急!桐城告急!桐城市各级领导纷纷到岗到位、一线指挥防洪救灾。他们或冒雨巡查,或运筹于防汛指挥部,或坐镇圩堤河堤调度决策,或深入群众安抚民心……时刻和群众在一起,时刻和群众奋战在一起,时刻以群众的安全和利益为第一位,时刻冲锋在最危险的第一线,以实际行动凝聚起抗洪救灾的核心力量!

  “管涌,这里发现管涌……”7月3日早上7点, 怀宁县平山镇万亩大圩胜天圩的第一道防线程家圩发生管涌,如不及时处理,堤坝必溃无疑,后果不堪设想。

  “马上组织村里党员突击队下水堵住管涌。”“党员跟我上。”在附近抢险的鸣凤村党支部书记范周明循声奔跑过去,第一个跳进河中,赤手在河岸一遍遍一寸寸摸寻;村主任王国民随即跳进水里。

  “我也下去。”一个、两个、三个……在场的党员都跟着跳入到奔腾的皖河中,砍杂树、除茅草、寻管涌。

  找到管涌后,范周明和党员们立即上岸,有的搬运泥土、有的将泥土不断装入编织袋、有的扛着百来斤重的沙包、石子将漏洞堵严。经过5个多小时的抢险,终于成功将管涌堵住。在险情得到控制后,他们顾不上喝口水,立即赶往下一个抢险现场。

  “他已经3天没合眼了,一直战斗在防汛一线,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住在堤坝上的75岁程方周老人说。

  在无情的洪灾中,感人的一幕幕不断上演。

  暴雨来袭,时间就是生命。7月1日至3日,太湖县弥陀镇遭受暴雨袭击,多处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弥陀镇迅速启动防汛应急预案,镇村干部连夜将受洪水威胁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截至7月4日12时,该镇已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44人。

  潜山县塔畈乡全体乡村党员干部闻汛而动,连日来,深入村组、走进农户,深入险段,抗灾减灾。乡党委书记吴功新、乡长聂军和全体乡干陆续下村入组,日夜奋战,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奋战在防汛最前线。

  连日来,在抗洪救灾现场,到处都是各级党组织率领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受灾地区群众从他们疲倦的面容、嘶哑的声音中感受到了力量,找到了“主心骨”和“顶梁柱”,增强了战胜洪涝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截至7月4日21时,全市转移人口63723户,193017人。

  挺起不屈的脊梁

  基层干部舍身忘我冲锋在前

  “防汛抗洪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

  “普济水库出现险情!背水坡大面积塌发!”7月2日晚上8点半,宿松县河塌乡接到斗山河村的求助电话,刚从四利村赶回来的乡长祝劼一马当先,带领4个乡机关干部穿上雨衣,配上长雨靴,立即前往水库,一秒钟都不敢耽误。

  晚上9点救援组抵达水库,水面出现大面积翻花,情况危急。防汛无逃兵!冒着生命安全,大家合力在管涌周围垒上土袋,驻成围井,确保井壁不漏水。

  人手不够用,在乌漆墨黑的水库,救援组一行用牙齿咬住手电筒,腾出双手清除塌发处树木,杂草,疏沟通水;最后一行人合力用薄膜、盖住大面积的塌发处,捂的严严实实,防止水土流失,造成二次塌方。

  “弄好了!”凌晨1点半,祝劼和着雨衣,裹着一身的汗,躺在泥水地里,长松一口气,大喊了一声。

  危险面前,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危急关头,总有一种信念在坚守;危难时刻,总有一种精神在迸发。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面旗帜,而一名老党员就是一颗定心丸。在防汛抗洪这份临时考卷上,老党员们的作答从不逊色。遭受重灾的岳西县温泉镇,防汛形势一度进入紧急状态。温泉镇榆树村大庙组防汛抗洪一线,陈相世、陈伟程两位老党员却扮演着“急先锋”,用行动讲述了一段老骥伏枥的故事。

  7月2日,榆树村大庙组陈更新家屋后发生了大面积滑坡,伴随着一声巨响,积水陡然增加,附近群众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陈相世、陈伟程闻讯后,立即组织20名群众参与到抢险清淤的队伍中,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险情得到控制,干群都松下一口气。

  7月2日晚上11时15分,望江县高士镇团结圩天罡头涵洞出现险情,高士镇指挥所立即组织防汛人员打桩、堵漏。由于夜晚能见度低,无法确定水深,再加上大雨滂沱,找到漏点简直就是难上加难。一筹莫展之际,武昌村民兵营长、党员王根洲大喊一声:“我先下!”紧接着迅速跳进水中,并在水里摸寻漏点位置。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将漏点位置确定并将漏点堵住。

  在大观区,经侦大队民警管建华父母家住华中路一低洼平房内,家中早已有了积水。7月2日当天接到分局抢险突击队成员赶赴现场救灾的指令后,他二话不说,立即冲锋在前。直至半夜,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父母家。家中早已狼藉一片,他又急匆匆背起年迈的爷爷奶奶,把他们送至安全的地方,再次回到单位投入新一轮的救灾中。

  在城市,每一个打开的井盖旁都有一个守望的人;每一个积水严重的路段,都有一个执勤的人;

  在农村,每一个危险的桥头、路段都有一个守护的人;每一个受灾点,都有让人心生温暖的背影。

  在此次防洪救灾的战场上,有成千上万名基层干部坚守一线,为了人民群众,无私无畏、英勇战斗,没有吃一顿安稳饭,没有睡一个安稳觉,没有穿一件干净衣服。

  在抗洪最前线,在受灾群众的眼里,他们是最可敬的“人民公仆”。

  践行“两学一做”

  群众安危大如天

  7月1日,是党的95岁生日。

  而在生日这天,安庆无数党员正冲锋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用“党员我先上”的精神和能吃苦、能战斗的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让鲜艳的党徽在灾难面前熠熠生辉。

  “我是党员,你们先走。”这是桐城市黄甲镇石窑村82岁老党员李成舟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7月1日,因为暴雨,李成舟协助村两委进行群众转移,眼见群众都转移结束,李成舟发现不少村民家的排水沟被堵塞。石窑村地处山区,排水沟对房屋安全非常重要,一旦排水沟堵塞,很容易造成排水不畅,影响房屋安全,也有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

  82岁的李成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和家人的反对,又回到家中,穿上雨衣、扛起锄头在本组的房前屋后进行清沟沥水。

  当同村的村民吴芳贵等人劝李成舟赶紧避雨时,李成舟说,“我是党员,等我把这些沟清好了就走,你们先走。”

  1日傍晚6时20分许,石窑村爆发山洪,石门冲河河水汹涌猛涨,还正在为村民组清沟沥水的李成舟瞬间被山洪卷走。

  次日清晨5时30分许,李成舟的遗体在下游被救援人员发现。

  这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用生命铸就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徽章。

  这是灾难面前很多共产党员的自愿选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哪里工作最艰苦、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真正做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员就是一盏明灯。

  “我是党员,我先上。”7月2日凌晨,潜山县余井镇塥岭组组长、共产党员桂芳应在巡查中发现该组大沙塘洪水漫过堤坝,立即叫醒正在睡梦中的老婆,带来50余条自家备用的尼龙袋;一边打电话喊来其他村民。

  夫妻二人冒着大雨,任凭泥水溅满全身、雨水遮挡双眼,借助微弱手电灯光,一锹一锹地装满50袋沙石。在8名前来支援的村民的支援下,经过近2个小时奋斗终于堵住了缺口,成功的保护了下游50余亩的农作物。

  在这场大灾中,安庆市30万名党员干部“火线”历练,以血肉之躯,挺起大灾中坚强的“脊梁”;以为民的立场、爱民的本色、亲民的作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灯塔”,“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受灾地区群众纷纷感叹:“关键时刻,生死关头,党员干部在我们身边,我们什么都不怕!”

  群众的评价,是对全市抗洪抢险救灾的最好检验,也是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践行“两学一做”的最好佐证。

  抗洪抢险的战斗没有结束,从大别山深处到长江岸边,一座座坚固的堡垒、一面面飞舞的旗帜,正引领着500多万安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潜山县人武部组织基干民兵赴王河镇薛家岗村灾区救援现场。 通讯员 余迅 陈现勋 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