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述

      安庆文风昌盛,兴学甚早。已知最早的书院有唐代太湖县司空山(今属岳西县)的太白书堂、元代望江县的慈湖书院、明代的山谷书院等。明清时的书院约占全省书院总数的六分之一。当时国内的许多名家学者,如王幼学、刘大櫆、姚鼐、方东树等曾分别讲学于慈湖、敬敷、白鹤、禹江等书院。

      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庆教育仍位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清同治十一年(1872 ),天主教会西班牙传教士在安庆办尚文小学堂,是安徽最早的新式学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外国教会在安庆设立座堂学堂(后改名圣保罗中学)和培德女学堂(后改名培德女中)。二十四年(1898),创办安庆求是学堂。二十八年(1902),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在安庆创办桐城中学堂(后迁桐城)。三十二年(1906)又建立安徽省立师范学堂和官办法政学堂。至1911年,安庆先后开办高等学堂2所、中等学堂5所、师范学堂2所、实业学堂3所、军警学堂(训练所)14所、小学堂18所及公学3所。教育界名人严复、姚永概、吴汝纶、刘希平、光明甫、李光炯、房秩五等的办学业绩广为流传,安庆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中等实业教育和师资培训中心。

      “五四”运动前后,各类学校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实行白话文教学。1928年国立安徽大学建立,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先河。1949年,安庆地区有小学921所,普通高、初中19所,中专4所。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教育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1980年安庆师范学院成立,结束了自1949年安徽大学迁往芜湖后安庆长期没有高等院校的历史。近十年来,又先后创办了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桐城师范专科学校、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技师学院,组建了安庆职业教育联盟。桐城市、怀宁县、迎江区和大观区为省教育强县(市)区。全市所有的县(市)、区均实现“两基”达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比翼双飞,高考录取率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已形成“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比较完整,普教、职教、成教与特殊教育协调发展,电化教学、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配合,国家办、部门办、民办、联办等多种办学模式相结合的地方教育体系,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教育已成为安庆市一张闪亮的名片。 

 


 
摄影作者:郑明基
 

 
摄影作者:胡若虚
 

 
摄影作者:胡若虚

 


 
摄影作者:胡若虚

 


 
摄影作者:胡若虚


       2014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5所,当年招生12626人,在校学生41976人,毕业生1210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当年招生78人,在校生251人,毕业生79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技工学校)当年招生3.28万人,在校生9.77万人,毕业生4.1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50万人,在校生12.93万人,毕业生5.64万人。初中招生5.26万人,在校生16.94万人,毕业生6.3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13万人,在校生30.86万人,毕业生5.91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2014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70.92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6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   

      目前,安庆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

      围绕安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根据《安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立的目标,安庆将构建“育人为本、公平为基、文化立校、特色发展”的教育框架。到2015年,把安庆建设成为“规范有序、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开放多元、全面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到2020年,实现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省优势位置,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

2020年安庆教育发展主要目标


 项目
目标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85%以上
2.义务教育巩固率 99%以上
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2.5%以上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5%以上
5.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50%
6.达到示范学校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 60%以上
7.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5年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2.2年以上
25%以上
9.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90%以上
10.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90%以上
11.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达到中央和省核定比例
12.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高于GDP增长比例
 学前教育
      1912 年,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创办幼稚园,为安庆第一所现代学前教育机构。其后虽有发展,但数量有限,未成气候。解放后,城镇部分小学及较大的机关企业单位自办有幼儿园或托儿所。因缺乏幼儿教育教学指导,受过训练的幼儿教师又极少,多数幼儿园基本上只是“带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逐步规范。特别是近几年,先后制定了《安庆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和《安庆市城市幼儿园基本建设规定》,成立了市幼儿教育研究室,涌现出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墨子巷幼儿园、石化大湖幼儿园、高琦幼儿园、六一幼儿园、桐城市实小幼儿园、枞阳县示范幼儿园、望江县示范幼儿园、宿松松兹幼儿园等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逐年提高。

      2012年,全市共有幼儿园353所(普惠性幼儿园265所),在园幼儿11.22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50%。其中公办幼儿园222所,民办幼儿园131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为85%。幼儿园专任幼儿教师2744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808人,民办幼儿园936人。2013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06所,学前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2014年新建乡镇公办幼儿园10所,改扩建22所,取消53C类看护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80%。出台《安庆市一类幼儿园评估办法》,2所幼儿园通过市级一类园评估。

 

中小学教育
      清同治十一年(1872 ),天主教会西班牙传教士在安庆办尚文小学堂,是安徽最早的新式小学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外国教会在安庆设立座堂学堂(后改名圣保罗中学)和培德女学堂(后改名培德女中)。二十八年(1902),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在安庆创办桐城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迁桐城)。光绪三十年(1904),全省17 所官立小学中安庆有2 所:怀宁县凤鸣高等小学堂(1902年办)、潜山县高等小学堂(1900年办);全省12 所公立小学中安庆占6所:怀宁县皖江初等小学堂、怀宁县尚志两等小学堂、怀宁县育正两等小学堂、怀宁县务实两等小学堂、桐城县崇实高等小学堂、桐城县枞阳镇高等小学堂。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庆中小学教育发展迅速,但在一段时间内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上重点名校的倾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办人民满意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义务教育以促进均衡发展为重点,完善质量检测和评价机制,规范办学行为,改善办学条件,整合办学资源,加强基础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调整完善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实施方案,制定公开、透明的招生政策。取消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不合理限制,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发展质量。2014年完成29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城区义务教育阶段“零择校”政策,取消5%择校比例和特长生招生,严格学区房认定,建立局长校长约谈机制,确定12所重点督导校。普通高中以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加快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再提升。素质教育以德育工作为重心,以“立德树人”为主题,实施“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打造奋发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

      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引导学校挖掘历史传统,传承学校积淀的精髓文化,继续彰显安庆普通高中的艺术、体育、小班化教学等特色,开发体现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认真实施《安庆市特殊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工作。2012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校1873所(含中职学校)、在校学生83.34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3.43万人、中职学生13.31万人、普通高中学生16.6万人。校舍建筑面积658.79万平方米。全市教职工6.33万人;其中中小学专任教师35岁以下的1.93万人,36至50岁的2.38万人;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分别占总数的20.47%和42.76%。2013年,市区首次实现公办义务教育“零择校”,63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试就近入学。


职业教育

      安庆最早的职业教育是师范教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安徽巡抚邓华熙奏准创办安徽求是学堂,毕业生准许应聘为小学教习。光绪二十七年(1901),求是学堂改为安徽大学堂,招收正额生100 人,另将原求是学堂肄业生120 人转为附课生,作为师范生,毕业后分派各属充当教习。光绪三十年(1904)设潜山官立师范传习所,并在桐城中学附设师范班。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置安徽第一所师范学堂—— 安徽全省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安庆女子师范学堂,另设怀宁县简字师范学堂,并设省垣师范传习所(附设在高等学堂内)、宿松县师范传习所。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安徽大学堂内附设农、工、商实业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徽提学使沈曾植创办省立中等工业实业学堂,设染织科。次年改为安徽省中等实业学堂,增设农、商两科。该学堂于宣统三年(1911 )停办,前后共培养学生120 人,对安徽早期职业教育贡献颇大。

      民国初期,受“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潮影响,在安徽教育界有识之土李光炯、光明甫、朱蕴山、沈子修等人倡导和实业界人士支持下,到1913年已创办实业学校6 所。其中,第一甲种农业学校由原私立高等农业学堂改设,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由原安徽公学改设,其余均为新建。

      民国期间,安庆职业学校分高、初两级,和工业、农业、商业、家事4类,改变以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合设并校的办法,将职业学校全部单独立校,并实行男女分校。主要学校先后有:省立第一甲等工业学校(后改名省立安庆高级工业学校),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省立安庆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省立女子职业学校,省立安庆女子蚕桑讲习所,省立安庆女子工艺传习所,省立望江水产职业学校,省立安庆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安庆医士职业学校,桐城四毅商业学校,桐城惠远工业职业学校,桐城通惠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怀宁澈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潜山私立农业职业学校等。
建国后,安徽中等职业学校改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中等技术学校和医药及贸易、银行、合作、艺术等中等专业学校。自1958 年起,又办起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初级农校、农垦学校等形式多样的职业学校。

      1964 年,安庆七中改制创办半工半读职业学校,并在二中、五中、六中附设职业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基本改回原制。
      “文化大革命”后,安庆职业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安庆城区及各县有职业中学、职教中心近40所。

      2003年,整合安庆师范学校、安庆农校、安庆财校和合工大安庆教学点创办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庆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协调发展。按照《安庆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制定配套政策,重点中职学校建设发展步伐加快。2011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保证了中职教育的扎实推进。

      2012年,全市有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4所地方职业院校。有直属省教育厅的安徽理工学校、安徽化工学校两所重点中专学校。有市属公、民办中职学校47所,其中国家级示范职校4所,国家级重点职校4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8所。各县(市)均建有1所合格的职教中心学校。平均师生比18: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0%,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占70%,双师型教师占60%。当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14308.2万元,比上年增长15.26%;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48987万元,达50.45%。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训设备和图书册数均超过省定标准。

      2013年12月18日,安庆职业教育联盟成立。联盟是经安庆市政府批准,由市教育局牵头,依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相关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职业院校成立的一个区域性、非赢利性、非法人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其宗旨是立足安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安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推动办学资源整合优化,推动校企校地深度合作,推动职教体系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安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联盟成立之日,已有56家企业、2家行业协会、2家科研机构、19家职业院校加入,已成立纺织服装类、石油化工类、现代农业类、装备制造类、文化旅游类、商贸物流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协作委员会。2014年,桐城市望溪职校通过终审复核,成为全国251所首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之一,安徽省获得此项殊荣的中职学校仅9所,望溪职校是安庆市唯一一所。



安庆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名单:
1、安徽省桐城望溪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2、安徽安庆纺织技工学校
3、安庆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
安庆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名单:
1、太湖县职教中心
2、海军安庆职技校
3、潜山县职教中心

安庆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名单:
1、望江县职教中心
2、安庆市电力职技校
3、怀宁县三桥职高
4、太湖县恺风职技校
5、岳西县职教中心
6、桐城中华职业技术学校
7、安庆皖江职业技术学校 
8、怀宁宜城职业技术学校(怀宁县职教中心)

高等教育
      安庆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安徽巡抚邓华熙奏请清廷,创建安徽求是学堂,光绪二十七年改为求是大学堂,次年又改名安徽高等学堂,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学堂。著名学者严复曾任学堂监督(校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安徽巡抚恩铭创办安徽官立法政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安徽提学使沈曾植创办安徽官立理化专修科(初名安徽师范传习所)。在此前后,还创办有安徽高等巡警学堂、安徽讲武堂(将校研究所)、安徽农工商医实业学堂、私立高等农业学堂等。

      民国开元后,高等学堂为新式大学取代。1912年,刘希平、光明甫、陈独秀等人分别募资创办“江淮大学”和“省立大学”。江淮大学设文、法两院,学生逾千人。省立大学又称安徽高等学校,创办未及一年即并入江淮大学。1922年还办有安徽省立工业专门学校,设土木、电气、机械等科。该校两年后改为中学,原在校生分别转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

      1921年秋,皖籍学者名流47人倡办安徽大学。1926年聘姚永朴主持筹办,后因受北伐战争影响中止。1927年成立以刘文典为首的筹委会。1928年2月预科招生,4月10日在法政专门学校旧址(今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开学。初名“安徽省立大学”,1930年改名“安徽省立安徽大学”。1938年安庆沦陷,学校分散迁往重庆等地,最终停办。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以“国立安徽大学”校名在原址复校,当年即招生开学,设文理法农4个学院12个系科,有教职工300余人,学生1100余人。1949年1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将安徽大学由安庆迁往芜湖,使安庆的高等教育受到重大挫折。

      1958年,在安庆师范学校和安庆卫生学校的基础上创办安庆师范专科学校和安庆医学专科学校,但很快均停办。1978年,在安庆师范学校设立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
1980年5月,以原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分校)为基础,迁入原安徽劳动大学文科部分师生,成立“安庆师范学院”,结束了建国后安庆基本没有高等院校的历史。
进入21世纪,安庆又在合并安庆市师范学校、安庆农校、安庆财贸学校和合工大安庆教学点四校基础上创办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在安庆卫生学校基础上创办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桐城师范学校基础上创办桐城师范专科学校,在安徽黄梅戏学校基础上创办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2014年,全市有普通高校5所,当年招生12626人,在校学生41976人,毕业生1210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当年招生78人,在校生251人,毕业生79人。

教育教学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 (略)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略)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略)
[安徽理工学校] (略)
[安徽化工学校] (略)
[安庆市第一中学] (略)
[安庆市第二中学] (略)
[安庆外国语学校] (略)
[桐城中学] (略)
[太湖中学] (略)
[安庆市高琦小学] (略)
[安庆市职教中心] (略)
[海军安庆市职业技术学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