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3月23日讯 如果说,创新在芜湖正掀起一场风暴;那么,在深圳,创新就如同空气,已经深入这个城市的每一寸空间。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有幸见证历史,见证创新精神在芜湖的成长和实践:2005年3月28日,奇瑞全部由自主技术研发的奇瑞汽车发动机二厂正式投产,结束了中国汽车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只能在乘用车中使用仿制发动机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突破了外资最关键技术部分的垄断;2005年12月28日,完全由民间资本入主的总投资达1.6亿元的融汇科技产业园暨芜湖市电子创业基地奠基仪式在鸠江区举行,标志着我市民间资本首次“掌舵”特色园区建设,正在兴起能人创企业及全民创业的热潮。
在深圳,翻开当地的报纸,每天有关创新的报道长篇累牍、层出不穷;随便与一名深圳人交谈,不经意间“创新”便成为谈话的主题,说起深圳的创新,他们如数家珍;夜间走进小区,保安身上穿着的是一件由很多闪闪发光的小灯泡做成的马甲,让人感叹在深圳创新无处不在……
创新汇聚的浪潮,在深圳已经不可阻挡,而这股浪潮愈演愈烈,越掀越高。深圳市政府工作人员给记者出示了一张深圳市历年政策一览表,从1993年开始到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100多个文件,全部都与创新有关。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市先后出台的3个纲领性文件,通过不断地“拿来”人才,“拿来”技术,“拿来”企业,解决了自主创新所需的环境并刺激了产业发展。
1995年,深圳市政府颁布《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市战略,扶持建立高科技企业,形成高科技要素的积聚效应,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人才、资金和高科技公司在这个时期大量流向深圳。
1998年2月,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在研究开发、投资担保、人才引进、技术入股、人员出国等方面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给足了优惠政策,直接引发了深圳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热潮。
2004年深圳市“1号文件”,即《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高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至此,深圳自主创新步入成熟。统计显示,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90年的几十亿元,到2000年超过第一个1000亿元,用了10年时间;而2003年超过第二个1000亿元时,前后只用了3年。据了解,目前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53%,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又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的“半壁江山”,并已形成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和生物医药的六大产业链,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在国内大中城市稳居第三位。
在政府的引导下,深圳市积蓄了一支自主创新生力军,这个队伍包括华为、中兴等敢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的大企业,也拥有像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的赛百诺的精锐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