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安徽潜山:地球鼠类的起源地

作者:储北平,杨宏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8-16 9:56:19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挖掘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研究备受关注而渐成热点。皖江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今天我们走近皖江文化,在领略祖先创造遗留的宝贵财富的同时,别忘了我们肩上的保护和传承的重任,在充分挖掘、利用皖江文化资源的同时,增强皖江文化的影响力。      8月11日下午,记者在潜山县皖光苑(博物馆)采访时发现游人如梭,大家都是被陈列在此的神秘的东方晓鼠化石所吸引。在古生物化石陈列厅,一位讲解员向游客讲解着“地球鼠类起源于安徽潜山”时,许多参观者都感到不解,一位来自武汉的游客说:“电视和报纸上不是说,鼠类起源于北美洲吗?怎么会是潜山?”
    东方晓鼠化石的发现
  “我国科学家通过对啮齿类动物化石的研究表明:距今5000万年前的东方晓鼠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鼠,当之无愧为鼠的祖先,而东方晓鼠化石正是在我市潜山县发现的”。潜山县博物馆馆长、文博专家李丁生先生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有关东方晓鼠化石的情况。
    李丁生说,197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开拓者之一李传夔先生,在今潜山县痘姆乡杨小屋附近采集到鼠类头骨化石。这个化石有一对大门牙、退化的颊齿和可能具有雏形的“啮”的机能,其状酷似啮齿类。30多年来,我国科学家经过多方研究考证,确认这种安徽古新世化石属古新世晚期,距今约5500万年,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这一结果证明了鼠类起源不在北美洲,而在亚洲,在中国,在安徽潜山!
  据了解,东方晓鼠化石原件现收藏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该馆所复制的头骨化石模型现藏于潜山皖光苑古生物化石陈列厅。为什么将它命名为东方晓鼠呢?科学家阐释其命名由来时说:“东方晓鼠的发现对啮齿类的起源问题犹如东方旭日,朦胧欲晓了。”这一有趣的命名和论断,引起世界有关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充分肯定。
    东方晓鼠化石极其珍贵
    李丁生说,东方晓鼠化石极其珍贵。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在为数不多的地点,发现过古新世地层的哺乳动物化石。据有关专家推测,大概10000只生物埋在地下,只有一只有可能保存下来,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为化石,而且在万年以上才能形成。历经千难万险岁月沧桑的化石,埋藏在地层之中,绝大多数很难被发现,偶尔被人发现一只,尤其是完整的化石,则极为罕见。潜山东方晓鼠等化石今天能被人们发掘出土又重见天日,再经科学家研究后并给予命名,实在是沙里淘金来之不易。根据已在潜山县及周边地区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推断,该地在远古时代便是古生物的乐园。
    李丁生向记者介绍说,潜山县为一处西北断、东南超的箕状盆地,在第三纪古新世早中期日照时间长,气温相对较高,天气炎热干燥,到晚期雨量增多,湿度有所改变。这时形成了连片的沼泽地和间或的湖泊,使水域充足水流充沛,植物得以快速疯长,一时间草地莽莽,翠绿欲滴,灌木丛生,枝叶相连,树木参天,阴翳蔽日,大量古生物在这里安家落户,休养生息。像东方晓鼠等之类的哺乳动物成群结队追逐于草地灌木丛中,这些动物或为朋友,或为仇敌,物竞天择,彼此消长。后来地壳运动,洪水横溢,再后来又河水干涸,地貌变迁,如此循环往复。那些平时疾走如飞的动物和在水中游弋自如的龟鳖等,由于不适应自然变化大量死亡,随之被沉积物掩埋于地下。但是,这些动物遗骸、壳甲、遗迹等,在地层内受到氧化、热力、压力等因素相互影响作用,有机体迅速分解腐化,终于挥发掉,其中无机物不易腐烂分解,反而和外界矿物质起交替作用,因而仍保持原来形状和结构,形成化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