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马兆美:回民支队唯一幸存的伊斯兰英雄

作者:王洪,刘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8-8 9:26:44          初次见到马兆美老人,很难把他和渡江战斗英雄联系起来。近日,记者在安庆市西郊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的一间老屋里拜访了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耄耋老人。虽然,他今年已有84岁高龄了,且患直肠癌术后20多年,但依然很精神和硬朗,特别是回忆起在50多年前那段渡江战役中回民支队的故事,他更是神采飞扬,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仿佛就在昨天。
     第一个报名参加回民支队
     马兆美出生于一个世代摆渡为生的船工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念过一天书。自幼和父亲在一条破船上浪里来风里去,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被称为当地马家店(今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的“浪里白条”。
  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驻扎长江北岸,即将挥师过江以不可阻挡之势直捣国民党反动派的老巢。时年35岁的马兆美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龄,尽管当时已成家且有了一双儿女,但他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第一个报名参加回民支队。在他的带动下,马家店有49名水性好的船工请缨参战。与望江县沟口村(今望江县漳湖镇新光村)22名回民合编成回民支队。渡江战役打响之前,这支回民支队集中在西江坝(今大观区海口镇)子江里进行实战演练。
     “当时解放军派来的两位代表都是回民,其中一位姓董,是独臂英雄,腰里挎着两支‘盒子炮’”,说到这里,马老眼里露出崇敬的神情,“另一位姓李,是阿訇(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他们不光带我们训练,还关心我们的生活。”
      马兆美告诉记者:“1949年4月的一天,我们49名船工一起到马家店清真寺(今三益清真寺)举行一次特殊的礼拜和沐浴活动,按照伊斯兰教风俗,教民在死亡之前要洗一次‘干净澡’(沐浴),以表达心中的虔诚。换句话说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正义事业,回族船工把生死抛在脑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因为,第二天,我们就要出征,奔赴渡江战场。”
    “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
     马兆美说“我水性好,组织能力较强,加上擅长口头表达,因此被任命为回民支队第一小组组长,负责调度指挥三条船。”他依稀记得,战斗正式开始于那天下午五点钟左右,早春的江水微微有点寒意,为了减轻重量,解放军战士和水手们穿带着最简单的衣物上了船。江面上千帆竞发,枪炮声大作,江面成了一片火海。“我和回族船工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划浆,奋勇向前。船工马吉荣倒下了,鲜血染红了江水,其他船工接过浆冲上去;年纪最大的船工50岁的丁宪良腿部受了重伤,但一直坚持划浆,直到把大军送过长江对岸最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当天下午,马兆美先后在南北两岸摆渡了三个来回,共护送两个排的解放军战士胜利渡过长江,当船队靠近对岸时,潮水般的口号声超过了枪炮声:“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声音在江面上久久回荡。
    马兆美英勇战斗,身上未受一处伤。战斗胜利后,解放军某部为他们颁发了“协助解放军渡江水手光荣证”,同时授予回民支队“伊斯兰英雄”称号。
    农垦建设的“老兵”
    建国后马兆美积极投入农垦建设,成为围屯垦荒的一名新兵。195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生产建设兵团期间,他又担任排长,参加长江干堤每年的修护、防汛抗洪、农业生产等多次重大活动,获得一系列先进荣誉称号。1973年,他光荣退休,但仍然参加农垦建设,不久,他不幸患了直肠癌,但他没有向党组织要过一  分钱医疗费。
      马兆美对记者说,因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伴随着他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红色记忆足以让他安享晚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