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钱立志:为炮弹装上“眼睛”的大校

作者:方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7-25 17:33:06          一名高考“理科状元”,放弃亲友们为他设计的“名校之路”,选择入军校,曾经有过3次转行、4次变换研究领域的经历,先后在6个教研室、7类专业教学和攻关,曾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利益诱惑,却拒绝转业奔“钱途”,将目光始终盯着国防建设的最前沿。他就是全军闻名的信息化弹药专家、无人机专家、电子干扰专家,解放军炮兵学院年轻教授、枞阳籍大校——钱立志。
  17岁时,钱立志以枞阳县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炮兵学院前身)学习。从军26年来,他瞄准战场侦察手段这一制约炮兵发展的现实难题,先后抢占了无人机军事应用、信息化弹药研发的制高点,攻克了多项炮兵信息化建设前沿性、应用性课题,成功探索了无人机侦察校射、特种弹自主获取战场信息等炮兵侦测新手段。他先后主持完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重大科研项目25项,荣膺过国家“求是奖”,并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作为对我军信息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信息化弹药专家,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钱立志教授荣记一等功。
    一个指挥院校的教授,一个与“直来直去”的炮筒子打交道的人,为什么能搞出那么多国防急需、部队急需的科研成果? “国防科研身系国家安危,不盯着打仗需要,不以打赢为标准,就找不到真正的课题,拿不出真正的成果。”这就是钱立志的“真假课题观”。在人生和科研课题面前,国家需要、打赢需要,总是他的最终答案。为了这个答案,钱立志搞科研瞄准的全是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大难题。
    让炮弹长眼睛,是多少代炮兵人的一个梦想。1999年,钱立志把实现这个梦想的愿望,变成了一份长达20多万字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交给了学院任富兴院长。让信息化设备进入炮弹,再发射到敌方上空侦察和传回信息。这相当于“把一个鸡蛋装在弹丸里打上天,还不能破碎”。“钱立志?能行吗?”议论声中,学院领导找来钱立志:“干吧,年轻人。我们支持你!”
    此后的时间里,钱立志带着科研小组埋头攻关。信息化设备小型化的难题解决了,采用芯片技术集约信息采集系统的难题解决了,炮弹高速飞行中信息化设备定时开机和工作的难题也解决了。最后的难关是确保娇贵的设备在炮弹中能够承受巨大的重力加速度:当时国外抗过载的最好水平只有几百个重力加速度。
    钱立志没有让大家失望。经过凤凰涅槃般的苦苦求索,他终以独到而智慧的设计一举攻克难关,使设备的抗过载水平从几百个重力加速度一跃达到几万个重力加速度!这是一项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跨越。相当于自重一公斤的物体,在发射瞬间将能承受几万公斤的压力。
    2001年7月,在东北某试验基地,钱立志带着他的成果上阵了。随着火炮一声巨吼,“长了眼睛”的炮弹如闪电般脱膛而去。十多秒后,“弹体在预定空域分解”!“减速伞打开”!“设备开机”!“信号捕捉完成”!指挥所里的接收屏上,“敌”方阵地的清晰画面呈现眼前,赢得一片欢呼。我国首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炮弹宣告诞生。
    钱立志喜欢爬山。他常说, “在山脚下,你只能看到局部;在山这边,你永远只看到片面;要看清全部,就一定要登上山顶。科研也是如此。” 1989年3月,华东某靶场。骄阳炙烤着大地,一场由钱立志担任技术总指挥的战术综合演练正在进行。发现目标启动炮兵火力快速反应系统!计时开始!40秒,第一发炮弹从炮膛呼啸而出。用传统方法最快3分钟,这是此前火力反击的最快纪录。从3分钟一下缩短为40秒,按说这个成绩够好了,但钱立志却眉头紧皱。他感到,在国外军队开始抢攻“信息快反”时,火力快反必须寻找新出路。     但出路到底在哪儿? “爬山”的爱好,给了钱立志启发:观察所是决定炮火反击速度的关键,把观察所“搬到”空中,以俯视的方式观察和指挥,岂不更妙?
    不久,一个用信息化无人机直接获取目标信息的方案,摆到了炮兵学院领导们的面前。    项目论证会上,钱立志侃侃而谈:“经过对多次局部战争进行研究,通过空中侦察能发现70%—80%的战场目标,而地面各种侦察手段,则只能发现10%—15%的战场目标。无人机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空中侦察工具之一,已经为各国所重视。而我军还几乎是空白……” “这个课题很重要,必须集中力量保障钱立志完成它!”学院党委一锤定音。组建无人机教研室、创建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的工作迅速展开。钱立志和都基焱等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国内率先研制无人机的单位是西北某大学和某厂家,钱立志和同事们千里求学。为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他甘当小学生,主动当学徒、打小工,从加工零部件、焊接电路板、装卸调试机器等基础性工作干起,在感动专家和学者中取到了“真经”。1995年的夏天,酷热逼人。钱立志一头扎在试验室,对无人机样机进行“大解剖”,直到对每一块部件、每一个零件都烂熟于心。
    钱立志为人谦和,但在科研中却是个为了“较真”发狠话的人。由于所研究的课题,许多都是国外封锁、国内首创的项目,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失败往往迎头而来研制某型特种干扰弹的过程中,面对着全新的电磁理论和通信技术,钱立志和大伙儿没少吃“试错”的苦头。要使一发炮弹携带干扰设备准确悬挂在敌方上空,并发出强大而持续的电磁干扰信号,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频道、特定的时机压制住对手的所有通讯,为我军的隐蔽行动创造条件。这,就是钱立志要达到的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他之前,也有部队和科研单位艰苦探索过这个课题,但都因种种困难没能成功。钱立志先后拿出的方案,在现场试验中也一个个失败了。2000年6月,远赴东北的第一次动态试验又失败了。为尽快找到试验弹,查找失败原因,钱立志带领大伙一头扎进了可能落弹的大片玉米地。黑土地的玉米又高又密,要在这么大面积的玉米地里找一发炮弹,简直如大海捞针。有的同志打退堂鼓,钱立志急了:“不就是走路嘛,走到北极也要坚持下去!” 几个人鼓起劲头,又冲入玉米地。大热天,在枝叶间躬身前行,汗水湿透了衣衫,玉米叶子锋利的边沿,在他们身上划出一道道血印,但他们毫不松懈。3个多小时后,终于在十多公里外发现了试验弹。钱立志顾不上休息,就地拆解弹体,查找故障。
    一年后,攻关终获成功!此时,钱立志和同志们先后“走”过了近百次失败,“走”过了天线缠绕、电磁激发、定向发射等一个个难关,特别是吃透了天线抛射的机械原理,创造性地开发出“天线抛射技术”,保证了“闯关”的最终成功!2005年10月,他经历了更多失败后开展的某型特种炮弹攻关,也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无人机雨中飞行、超大部件互换、超风速发射、存储信息实时回放等应用性技术难题,也在他和同志们的手中一一攻破。
    为培养人才,积累能力,钱立志访遍了参与无人机研制的军内外专家,查遍了国内外无人机相关资料,和教研室人员一道整理出了600多万字的教学资料,编写出版了27本教材。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真理,为了掌握科学原理和真谛,属兔的钱立志变成了同志们眼中的“拓荒牛”。在人们印象中,他总在沉思。走路、吃饭,甚至连睡觉,都在思考。他越来越消瘦,但他的身影匆匆而矫健。在他看来,只要沉下身子求真求实,就一定能够找到最好的办法。所以,不论反复多少次,他总是耐心十足。春节时,他可以抱着冰冷的炮弹奔赴试验地;寒冬里,他可以一身冰碴地钻到地沟找答案。“失败一万遍也不怕一切从头再来。”这就是钱立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