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梅,刘方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10-25 8:37:50
在市府路南一巷深处的一处旧民居内,一位八旬老人萧翕如因该路段路灯长期“失明”,为方便行人,特于自家门前悬挂了一盏白炽灯,五载如一日地照亮夜归人,从不间歇(本报10月8日曾作过图片报道)。他的这一善举,不仅为周遭住户所称道,更让宜城的众多热心读者崇敬不已。一个家贫如洗的老人为何执着坚守“异于常人”的举措?萧老是个怎样的人?近日,记者带着读者们心中久存的“困惑”,走进了萧翕如老人的家。
一间简陋的屋子,两把高矮不一的椅子,几只破旧的大木箱,红白蓝塑料布覆盖的房顶,处处透露着主人家的清贫。10月21日,星期天,正当普通人家儿孙绕膝、举家团聚之际,傍晚6点半左右,85岁的萧翕如和76岁的老伴已吃完晚饭,坐在床上互相依偎着看电视。萧翕如老人的家弥漫着一股冷清与落寞的气息,除了门前过往行人的脚步声以及电视中的咿呀之语外,只剩下门前那盏白炽灯似乎在晚风中絮语。记者走进萧老家说明来意后,萧老夫妇顿时露出羞赧的表情。“对不起,我们家连个正经的凳子都没有。”萧老之妻娄奶奶抱歉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这个善良的老人有两儿四女,均迫于生计在外地打工。萧家二老全靠每月220元的低保过活,家里可称得上现代化的东西仅是一台电视机(其大孙子去年为二老购置的)和一台锈迹斑斑的摇头扇。记者在萧老家的一张小方桌上看到,三只碟子里的剩菜显然已被热了多次,可二老仍不舍得将其吃尽。娄奶奶说,如今物价太贵了,他们为节省生活开支,三四天不买菜已属常事。
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何以宁愿委屈自己的肚皮,也要不惜电费夜夜点灯照亮他人的归途?经记者一再追问,萧老将个中原由娓娓道来:这盏灯之所以一点就是五年,完全是为这一带的治安着想。萧老回忆说,五年前市府路南一巷并未打通,由于其所居之地正是巷角,且该处路灯大都“失明”,因此他即使在家中也会时常听到或亲见各式各样的“奇闻轶事”,比如夜晚小偷翻墙偷盗、流氓调戏妇女、恶霸拦路要钱……“这一段路因长期没有路灯,向来是犯罪案件的高发区。五年前的一个夏夜,一名年轻女孩遭歹人跟踪,看见我家门前有光亮,便一头扎进房内,这才躲过一劫。”萧老憨憨地告诉记者,当时他尚未“掌灯”,但通过这件事他随即茅塞顿开,倘若自家一直在夜里亮着一盏灯,不是可以在为路人带来光亮的同时,也能尽量防范犯罪黑手的侵袭吗?于是,萧老自那个夏夜起,便把家中的一盏白炽灯移至大门前,每夜坚持点灯10-12小时,即使生活再困再苦,也从不吝惜那多耗的电费。尽管他家的电费平均每月只有35元,而家中仅有的常耗电电器只是那台每天开不满两个小时的电视机。
记者还另外了解到,萧老热衷服务过往行人的另一个原因即为“苦尽甘来”而生的“知恩图报”。萧翕如老人的一生十分坎坷。他19岁时本在工厂打铁,可由于在大跃进时期写过大字报,后被批斗,一家“发配”乡下长达20多年,几个儿女因生活条件所致,除一人读完初中外,其余几乎连小学都未毕业便下地干活或外出务工,老俩口也因不是当地人而屡受欺侮,日子过得凄清而穷苦。“我这辈子似乎都在走厄运,在乡下谁家丢了东西定说是我家偷的,临老回城遇上工厂买断工龄,现在只能蜗居在这个简易的小屋内,子女们还不能承欢膝下。”萧老说着说着眼角湿润起来,“好在进城后街坊邻居盖了这间平房给我们住,否则我们真得露宿街头了。所以,我希望在力所能及之下,家家户户都能幸福安康。”
老人的心愿简单而深远。他的这种“异于常人”的执着信念,其实正是缘自苦难人生的一种顿悟与超脱。夜,终于带来了浓厚的黑色,但市府路南一巷、萧翕如老人家门前的那盏明灯将继续给过往行人带来源源不绝的光明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