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街头的出租车 徐勇进 摄
核心提示
出租车被称为“城市名片”。上世纪80年代最早的进口轿车“拉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黄面的”盛行,跨越到现在舒适安全的千里马、羚羊、富康,安庆的“城市名片”实现了四代飞跃。安庆市市区出租车行业起步较早,从1988年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几代出租车变迁的安庆市民说起出租车,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第一代(1988—1992)
记忆中的“拉达”
“波罗乃兹”
“安庆市第一辆出租车现身街头是在1988年,当时是一辆前苏联产的‘拉达’牌轿车,这种车便宜、耐用。当时的营运方式主要是定点待客,出租车主要集中在汽车站广场和人民路鸿雁大厦前候客,并不像现在的出租车满街拉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安庆市出租车管理处的陈先锋副处长记忆犹新。
那个时期,尚属于出租车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处于孕育初期,出租车发展较慢,因为是自主发展,车型比较杂乱,主要是以前苏联产的“拉达”、“波罗乃兹”牌轿车为主。陈先锋说,在当时,全市共有30辆出租车,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打的是一种奢侈,加之当时出租车市场混乱,随意要价,普通大众很难消费得起,出租车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一些高收入阶层和商务人员。
第二代(1992—1996)
“黄(蝗)虫泛滥”
满街跑
“如果把无序管理的‘波萝乃兹’、‘拉达’算作本市出租行业前身的话,那它就是第一代出租车。‘黄面的’就是第二代出租车了。”市出租车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程飞介绍。
自从1984年天津引进日本大发汽车公司的技术,生产出首辆大发面包车以来,该车的空间宽敞、运输能力强等特点就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出租车也大范围采用了这款车。由于出租车要求醒目,便于乘客识别,安庆的出租车效仿其它城市都被喷涂成黄色。由于车内可以坐7名乘客,甚至可以运送电视机、洗衣机等大件物品,因此受到市民的广泛青睐。
1993年受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出租车发展影响,我市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商机,迅速跟进,申请成立公司,大量购置大发面包从事出租客运。当时放眼宜城街头,满眼都是黄色的“面的”,这种景象被很多市民戏称为“黄(蝗)虫泛滥”。
随着“黄面的”数量增多,当时出租车运营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定点待客方式变为循环运营方式,普通市民也开始搭乘出租车出行。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出行舒适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虽然“黄面的”在实惠方便赢得了百姓的青睐,但是由于没有空调,一到夏天,车内酷热、不够舒适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市民对于新的代步工具有了迫切要求。因此“黄面的”没有进入第二轮更新换代,就被新型“轿的”所取代。
第三代(1996—1998)
本土“安达尔”
风光宜城
1994年,安庆汽车厂进入历史辉煌期,安达尔汽车大量面市,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本地汽车工业的发展,出台了大量针对安达尔汽车生产、销售、使用的优惠政策,刺激了安达尔汽车在本市出租车市场的销售。
1996年以来,受国家政策鼓励,个体、集体、国营、民营企业一起上,另一方面受本地生产的安达尔汽车的带动,我市出租车行业迅速扩张,至1997年底,市区出租车总量达到了峰值2300辆,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出租车公司达到42家,出租车车型也发生了剧烈演变,安达尔汽车逐渐成为本市出租车主打车型,“黄虫”、达契亚等车型渐渐式微,没能进入第二轮更新换代期,“轿的”逐渐代替了“面的”。
市出租车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程飞清楚地记得:1994年12月20日,安庆汽车厂生产的百辆安达尔牌微型轿车首批投入市区进行出租营运后,短短几年竟发展到近千部。“作为流动的风景线,安达尔曾占据了安庆出租车市场80%的份额。”
第四代(1998—至今)
出租车实现
“四统一”
1998年,城市出租车规模盲目扩大、档次较低、车型杂乱、黑车泛滥、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等问题开始暴露。
出租车管理行业单凭行政手段已不能适应需要,为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出租车市场,打造和谐出租车行业,同时,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经报省政府批准,安庆市政府自1998年2月开始,对市区出租车经营权实行有偿出让和转让,出让期限3年的,每辆征收10000元,出让期限6年的,每辆征收19000元,出让期限8年的,每辆征收25000元,对出租车换发t字头专用牌照。收费制度的实行,使部分出租车经营者在车辆达到报废期后,选择了退出市场,出租车总量很快恢复到适度规模1700辆。
1999年,环新出租车公司争取政府新增了20辆出租车指标,市区出租车总量达到1720辆。2005年,安庆市行政区划调整,原怀宁县大龙山镇、海口镇、五横乡、山口乡,桐城市罗岭镇划归安庆市区,62名此5乡镇籍出租车经营者划归市区统一管理,至此,市区在册客运出租车达到1782台。在这期间,出租车车型构成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微型厢式客车已经出局,安达尔微型轿车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守住霸主地位,由鼎盛时期的1000余辆一路下跌,夏利车逐渐壮大,终成一枝独秀之势。与此同时,桑塔纳、富康、捷达等较高档次车辆开始出现,出租车整体档次有所提高。
2000年3月,我市出租车管理体制实行重大改革,原隶属市建委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处整体划转市交通局,与市交通局所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合并,理顺了行业管理体制,实现了我市出租车统一归口管理。2001年,管理部门对出租车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采取关、停、并、转等多种方式对出租车公司进行了“消肿”,取缔了一些管理不规范的公司,使其数量由42家减至5家,改变了出租车公司散、小、乱、弱的状况;对出租车实行了“四统一”:统一标志顶灯、统一车身基色、统一服务资格证、统一座套。出租车行业管理步入规范发展轨道。
“现在,‘打的’成了许多市民的平常事,逛商场、买年货,甚至上下班都喜欢打车,无时无刻不享受着‘打的’带来的方便。”有着近二十年“路上岁月”的驾驶员王师傅感慨颇多,这个行业风光过,也困难过,但他觉得现在的出租车行业越来越正规,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快速发展。 晚报记者 卢向波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三十年,城乡巨变换新颜。30年来,800里皖江北岸最亮丽一颗明珠的安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扬帆奋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客运出租车作为城市文明程度、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展示窗口,紧跟城市发展步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见证了安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凡的历史轨迹。
一个行业的发展,浓缩了一个城市的巨大变化。出租车行业从无到有、从30台到1700多台,体现了一个城市需求的增加;从杂牌车型到统一车型到提高档次,反映了一个城市品位的提升;群众从只能挤公交车到出行有多种选择,说明了一个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给安庆社会各个层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从出租车这个行业的发展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