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一些花农凭借卖盆景脱贫致富后,增强了环保意识,不再盲目进行山野采挖,而是将精力投入到苗木盆景的发展上。
杨桥镇余墩村是我市最早的培养盆景专业村,30多岁的村民唐后春就有着近20年养植盆景经验。他从小随父亲和叔伯兄弟上山采挖盆景素材,渐渐地他意识到无序地山野采挖,既破坏环境又损害了盆景素材资源,上山采挖桩材后总将树坑填平,久而久之大家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不再盲目山野选材了。小唐说,我市山野生长的榆树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每次全国盆景展获奖作品中都有安庆“走出去”的素材。对此他亦喜亦悲,喜的是我市盆景素材屡获大奖,悲的是这些作品都是从安庆嫁出去的“女儿”。
原生态盆景素材稀罕了,余墩村的花农痛定思痛,纷纷走上发展苗木盆景的道路。2000年,唐后春带着精心培植的小型盆景赴上海,经过几年打拼尝到了螃蟹的“滋味”,叔伯兄弟等也加入发展苗木盆景的行列。据小唐介绍,上海等大城市盆景爱好者受居住条件影响,大多喜爱小型盆景,此类盆景好销。2005年,小唐回家照顾老人,他将自家田地变成苗木盆景基地,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于是又租赁几亩田地发展苗木盆景。近日,记者来到唐家采访时,他正在对寿星桃进行技术处理。
记者漫步余墩村,随处都可看到盆景基地,侍弄盆景的农民满面春风,一幢幢小洋楼耸立在龙山凤水之间。
图为唐后春正在对寿星桃进行技术处理。徐勇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