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街写意
石板街写意 安徽 徐 海
回回游古岳,漫漫天柱情。山移水转,凌空一条横幅忽入眼帘,上书:到千年石板街百年老码头 与莲花仙子同漂流……于是,石板街之旅先自有了几分仙气和古意哟。 石板街是潜山县水吼岭镇的老街,老街又挨着古码头。街依山嘴而建,两面临河。东南方向可登天柱山,西北方向连着白马潭,附近有莲花石、娘娘庙和黄公寺。峭壁之上,悬泉飞瀑,绿意弥漫;幽谷之中,木鱼声声,禅意袅袅。如果说是“碧汉空中悬古寺,白云堆里响残钟”,亦不为过哦。方志称:老街之外,潜河(皖水)奔流,水吼之声不绝于耳;境内兼有大关岭、小关岭、乌石岭等多处峻岭,以故“水吼岭”之名传之久远……原来“水吼岭”,既有美河美水、又有崇山峻岭,而且还是古南岳天柱山森林保护带之内的周边景区,确乃是一个令人十分神往的好去处啊。 老街偏卧一隅,狭长而小巧,袖珍且玲珑。当中一条石板路纵贯东西,宽丈余不等。虽名曰石板而并非石板,实则全由一个个二三百斤重左右的大河卵石铺垫而成的。如今现代化的都市里,绝对没有这种很原始的充满野趣的景观哦,即使是一些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旧街古镇,也只能见到那种有规则的、比较常见的厚石板,却很少有用这种特大、滚圆的河卵石铺成的街道的。据老辈人讲,聪明勤劳的先民们,从长长的河道中搜寻、选择大河石并抬回来,然后将河卵石相对平整的“大面”朝上,不很规则的“小面”朝下,依次罗列摆放,兼用沙石泥土等混合物进行填充、挤压、筑实、夯平至牢靠,别具一格的石板街道就铺成了。其显著特点是:相对平整、结实牢固,不易磨损、裂缝和下沉,吸水性特别好,雨过路干;卵石稍微凸出于地面,天然洒扫,有自动清除灰尘和垃圾的功能。 石板街名副其实——街道是由河石嵌的,屋脚是用河石垒的,临河两面数丈之高的大石坝,也全都是用河石从河床底下挖槽砌上来的。先民们巧用资源,倚山筑街,滨河而居,繁衍生息。而且,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老街和古码头一带,一度成为古皖潜河航道水上运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当地和周边中众多地区农副产品、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的集散地。那些时期,河边水中,舟船争渡、排筏穿梭、篙舞帆影、汗雨咸风;街头巷尾,商旅云集、新朋旧友、北调南腔。装装卸卸、载来运去;肩挑背扛、你来我往。“扁担悠来木杵敲,你吆我喝集如潮”,真是日有集市、夜有行人,行商坐贾、熙攘繁忙。又相传,早在三国鼎立之时,曹阿瞒八十三万人马,盘踞皖、鄂深山,操练休整、相机而动。后兵分水、旱两路,进入水吼岭、经皖山、过怀宁,直逼长江以南,与东吴开战……曹军兵马所经之处,小路踏成大路,无路之处也踩出一条路,而且潜河航道得以疏通整修,从此皖水通畅,经年不息,航运繁盛……传说终归是传说,而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沐浴着血雨腥风,足迹踏遍村村寨寨,用光与火、鲜血和生命,撕开黑暗而沉重的阴霾,让无数个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百姓看到了希望之光……其情其景,却确是历历在目,令老区人民记忆犹新,永难忘怀啊!看来,天柱山之游,不仅可以让我等饱览一回皖西南别具一格的山川形胜,还可以寻幽觅古,尽享一番红色之旅的别样情怀——在轻松闲适的情调中,也不忘再次激励一下自己创业和拼搏的斗志哦…… 老街多老,实难细查深究。石板路饱经忧患,风韵尤存。倘在雨过天晴之时,石板鲜亮光洁、纹理毕显、色彩斑斓,犹如一串串无声的音符,日夜默默倾诉着小镇悠远的往事。卵石砌成的屋脚,鲜苔密布、青藤缠绕、古意沉沉。街两边多为旧铺面,有木楼、木门、木板梯和雕花木窗,隐约想见当年的喧闹和繁华。街中间新盖了一座草顶凉棚,供游人稍息小坐,也可品茗赏戏、听曲聊天。不久前,就有几位来自伊朗、俄罗斯等国的姑娘,在这儿和老街居民一起轮番演唱家乡民歌,其情景真切感人。 街侧有一条巷道,细窄幽深。顺级而下,豁然开朗,见清凌凌的潜河水扫街脚而过,天光云影、清波微漾,恍如水墨佳作。岸边一溜洗衣石,时有三两村姑少妇就河洗涤,一副“浣衣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的画面。旁边的古码头畔,彩棚竹筏进进去去,有载着游人漂流归来的,有正在登筏准备起航的……皖水多情,晴霞依依;丝竹管弦,黄梅歌飘——原本已经寂寞多年的水吼岭千年石板街和古码头,确因古南岳天柱山的开发和开放而焕发生机、青春长在了…… 作者通联:安徽省潜山县水吼文化站 246300 |
相关新闻
- 天柱山下兰花飘香(2009-6-29 1:12:48)
- 我是潜山人(2009-6-29 1:11:51)
- “江北一怪”的怪人怪事(2009-6-29 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