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人文地理风情 >

安徽第一刻在天柱山`图`

安徽第一刻在天柱山
图1为王安石题刻(储北平摄)
“无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骚客文人、达官显宦纷至沓来。他们面对如此美景,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感慨,于是便留下了众多的石刻。从石牛古洞到马祖庵,从虎头崖到天柱之巅,从九井河畔到南天门,到处都是古圣先贤们的墨宝,而这其中石牛古洞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区石刻之冠,号称“安徽第一刻”,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牛古洞位于天柱山脚下,三祖寺西边的山谷里,距潜山县城仅十公里,因有巨石状如卧牛饮水,并有天然石印酷似牛蹄而得名。此地山势左环右抱,一泓清溪蜿蜒而下,曲曲折折沿谷口注入潜河,溪名曰“山谷流泉”。在沿途不到400米的石壁上,汇集了300余幅诗文题刻。这些题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多、大、名、秀”的特点。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从体裁上看,诗词歌赋记铭,文体齐备;字形上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颜、柳、欧、米、赵各流派应有尽有;刻石方法阴阳兼有,方圆相济;从石刻年代上看,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当代,每个朝代都有,历时1200多年,真是一溪系千秋。所以,它是直接瞻仰、欣赏历代名家文采、书法的天然博物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也是研究有关历史人物和社会发展的天然档案馆。因此,它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众多摩崖石刻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唐刻有4幅,流泉上游的巨石上,唐长庆二年(822年),名宦李翱一行5人,宝历二年(826年)名相李德修一行13人的纪游题刻当为最早。有学者说:“吕渭周格同游”题刻应为首刻,理由是吕渭在786年曾任舒州刺史;但仔细观之,这幅石刻未留年款,且幅面窄小,是否确为吕渭所刻,姑且存疑。
宋刻多达100余幅,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先后为官舒州,公务之暇,倘佯于山水之间,吟咏唱和,刻石题辞,留下了名句佳作,不朽诗篇。王安石是宋代改革家,1051年任舒州通判,同年秋的一个晚上,他和其弟王安国在三祖寺住持带领下,举火把夜游,见石壁李翱石刻,非常钦佩。第二天再游留下题刻:“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傍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后来他入相得志,将原诗改成“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前后心绪不同,诗作境界有别;两幅题刻至今都保存完好。黄庭坚是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对石牛古洞情有独钟,自号山谷道人,常坐在石牛上读书,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曾画“黄山谷坐牛图”。他在潜山写下十几首诗,其中《题潜山》长达92句,小序有云:“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他的题刻洒脱俊逸,位于悬崖右上方。山谷流泉左边山岗上的涪翁亭,就是为纪念他而建。苏东坡任舒州团练副使时曾想定居潜山,在给友人信中写道:“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他的题刻在河床石面上。
元人题刻在全国都比较少见,而这里却有两幅:一幅是当时安庆路判官八儿思不花和副职、学生的记游题刻,从侧面反映了元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和官职设置情况。另一幅是元代诗人吴伋诗刻:“旌驾桥连拜岳坛,神仙何处留空山,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飘缈间。”谷口左侧悬崖上一幅石刻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已故台湾著名书法家谢宗安先生手书杜甫《秋兴八首》,于1995年刻竣,是天柱山幅面最大的题刻,也是目前唯一的阳刻。
“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苏东坡的这幅题刻,何尚不是道出了游客的心情!(文图/储北平)
 

关键词:

本月热点资讯

自定义Html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