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2010年,中国经济周期呈现出典型的“周期短期化、波动高频化”特征;2011年总体上的经济形势将转向趋势型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将回归常态。
■ 预计今明两年GDP的增速应当保持在9.5%-10%之间,增长内生动力逐步强化,宏观经济“硬着陆”可能性极小,宏观政策应着力引导经济体进入常态化的趋势性增长。
■ 2011年上半年新兴市场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引发资本市场的担忧,下半年CPI新涨价因素可能切换到非食品类居住及外部因素。
■ 5%左右的物价水平可能会延续到三季度,2011年CPI见顶回落的时点将移至年中之后。进一步提高基准利率来压制名义总需求从而压制通胀预期势在必行。
■ 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政策关注焦点之一。下一阶段的政策重点是:东部产业升级的压力增大,中西部省份加大保障房建设吸收流动人口。
巴曙松,1969年生,湖北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博士后流动站指导专家;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巴曙松的主要著作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研究》,译著有《美国货币史》、《大而不倒》、《危机经济学》等。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收官之年。这一年,GDP增速10.3%,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不过,价格上涨、通胀压力也与高增长如影随形。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在这个5年中,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将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在这样一个新起点上,为更好地把握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安庆大讲坛”首讲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6月12日,巴曙松来到安庆图书馆发表演讲,就我国近期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回顾、分析和展望,并对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经济增长
回归常态化趋势增长
巴曙松在演讲中指出,2010年中国的经济周期呈现出典型的“周期短期化、波动高频化”特征,2011年总体上经济将转向趋势型增长,回归常态;但是“积极稳健、灵活审慎”的政策基调本身也蕴含政策调整的余地,总体呈现平稳回落态势。
他表示,从2011年一季度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不确定性成为扰动国内政策紧缩力度与节奏的重要因素,外部冲击、政策踌躇导致增长和通胀未能有效回落。3月份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政策的放松使得宏观经济出现全面反弹的增长态势。
他指出,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的增速有所回落,但是这个水平仍然高于近几年同期平均水平。这种回落主要是由汽车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增速的回落所引起,一定程度上,这种回落既有主动调控的因素,也有政策回归正常的影响。同时也是前期增长比较快以后的一种正常调整。
一季度我国民间投资增速为31.5%,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他指出,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强化,2011年中国经济不仅步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政策着力引导也将进入常态化的趋势性增长。
巴曙松表示,从2011年一季度公布的各项数据对照分析看,外部的不稳定性冲击事件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货币和信贷政策的紧缩力度、节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促使决策者在事实上预留了政策紧缩的缓冲空间,这可能是GDP轻微回落、降幅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强化,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极小。下半年甚至全年都有可能呈现9.5—10%左右的平稳增长态势。
下半年CPI
压力强能转向外部
巴曙松在演讲中指出,2011年上半年新兴市场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引发资本市场的担忧,下半年CPI新涨价因素可能切换到非食品类居住及外部因素。2011年通胀中枢位势抬升,周期触发因素阶段性切换。
他指出,一季度的涨价中,较为显著的是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了11.7%和6.6%。对于关键的三类食用农产品来说,进入二季度之后粮食市场供应充足,预计粮食价格增幅保持平稳;天气持续转暖,蔬菜上市量不断增加,价格将连续回落;气温上升,肉类消费将进入淡季,预计肉类价格将小幅震动下降。
他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冲击将逐步传导至下游,未来物价上涨将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的食品支出占比较高,食品价格上涨对新兴市场影响更大,但是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也会逐步反应到非食品类价格上。
他表示,从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看,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上升,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国际经济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也促使中国的发展面临较高的资源价格环境,以及更高的供应链成本,这会使得中国经济的总体CPI水平较之改革开放以来会逐步出现中位数抬升的趋势。
他指出,总需求的回落、流动性的良好控制和农产品价格的回落是中国通胀能得到良好控制的三个条件。通胀是当下中国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的最大隐忧,进一步提高基准利率来压制名义总需求从而压制通胀预期势在必行。从历史经验来看,几乎每一次通胀的高位回落都是以总需求的回落为代价。
他分析认为,外部的不稳定性冲击事件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货币和信贷政策的紧缩力度、节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3月严厉的紧缩政策基调没有得到延续。特别是从货币供应等角度考察出现了货币条件宽松的迹象,叠加上外部的影响,导致了总需求并未如期放缓而是持续保持在高位、通胀水平回落不及预期的现象。他预计,5%左右的物价水平可能会延续到三季度。
货币政策
从紧基调仍会继续
巴曙松表示,目前GDP回落幅度有限,为了打消通胀持续攀升的实体经济环境,紧缩政策将会继续以抑制总需求的过快扩张为主基调。从目前来看,政策“加时赛”已经启动,货币从紧政策基调仍会延续。央行参考“GDP+CPI”动态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则将成为“加时赛”期间的常规性调节工具。
他预计,2011年CPI见顶回落的时点将移至年中之后。参考历次政策紧缩的经验,2011年CPI峰值的后移必然意味着政策的“紧缩加时赛”可能会持续到CPI见顶回落以后,即政策制定者必须确认CPI已经进入下行轨道,才有可能退出紧缩政策,而在此之前,GDP将持续呈现回落态势。
他指出,目前社会融资总量整体宽裕。从总量上看,2011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4.19万亿,银行信贷2.24万亿;从结构上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规模的53.5%,较上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而委托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各提高5个百分点。这不仅意味着社会融资总量整体宽裕,而且融资结构的多元化趋势正在加速形成。
政策走向
产业区域调整
保障房建设加大
巴曙松指出,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政策关注焦点之一。未来中国经济将受到劳动力供给紧张和老龄化持续加快的双重挤压。中国在仍处于中低收入水平时即迈入老龄化,经济增长承受的压力将更大。
他认为,下一阶段的政策重点将会是:一是随着人口东移的趋势走向终点,东部产业升级的压力增大;二是人口东移转向“中移西进”,中西部省份加大保障房建设吸收流动人口。
他指出,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将会促使产业区域调整。东部地区侧重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东部产业调整重点,西部地区侧重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地区侧重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从调结构的方向看,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促进生产要素投放的改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则重于生产方式的优化;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技术则重于重要产业的升级。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全国层面特别是中西部区域的保障房建设已大规模启动,支持经济结构与收入财富分配转型。
从各地保障房建设的推进情况看,今年可以大致确定的进度时间表是:4月底前“项目落地”;5、6月“完成规划”;7、8、9月“集中开工”。总体上看,7、8、9月即三季度将是保障房大规模集中开工与建设的时间窗口,其中今年竣工500万套。
他指出,3600万套保障房在未来五年的资金需求累计需投入4.8万亿,超过金融危机期间4万亿的刺激计划。其中2011年和2012年为投资高峰期,开工、在建、竣工的保障房均为五年中最高。2015年底,保障房将基本覆盖城市20%以上的城市低收入,部分流动人口也将被覆盖。
6月12日,市委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听取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的精彩演讲。 徐勇进 摄
巴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