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现代化的钢架大棚鳞次栉比,一筐筐鲜嫩的瓜果蔬菜让人眼前一亮……走进位于大观区海口镇的城郊蔬菜基地,人们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市农业正在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为了将我市的农业资源优势、产品特色优势以及自然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市委、市政府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连续三次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长为安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带动力量。
产业化带动大发展
五年来,我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稳定粮、油、棉等农业基础产业,加快发展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民增收空间不断拓宽,带动了安庆农业大发展。五年时间里,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棉花、水产品产量稳居全省第一,茶叶产量上升到全省第四。农业增加值由89.3亿元提高到148.5亿元,年均增长4.3%。农产品加工值达到238亿元,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3000元、4000元台阶,逼近5000元大关,年均增长13.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同比增长了10%以上。
生产基地逐步壮大
为进一步张扬我市的农业特色资源优势,五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农产品布局,在“新”上谋发展,在“优”上下功夫,在“特”上求突破,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做强做优产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壮大:如桐城、怀宁、枞阳、望江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望江、宿松、枞阳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枞阳、太湖、怀宁的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宿松、枞阳、望江、宜秀区的螃蟹生产基地;桐城大关的蛋鸭生产基地;太湖的肉鸡生产基地;岳西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等。在此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一批“一乡一品”的特色示范乡镇逐步形成,如桐城大关镇已成为全国蛋鸭养殖第一镇;潜山槎水镇是全省最大的优质茧生产乡镇;岳西县主薄镇已发展成为全省茭白生产第一镇;望江县赛口镇是全省最大的网箱养鳝乡镇等。
龙头企业成“助推器”
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第一要务。五年来,我市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理念来抓农业,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依托我市的优势资源,与农民互为依存,共生共荣,在自身活力倍增的同时,也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62.5万户农户依托龙头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每户年均增收约1800元。全市共有86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国家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69家。全市超过三分之一的县域规模企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规模比五年前增长了76%。
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通过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五年来,我市各类农产品的品质有了显著的提升。全市有38个企业69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家企业9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87万亩,获得有机食品基地认证14个、产品认证26个,位居全省前列。稼仙牌大米和乘风牌精梳棉纱等4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鸿润”牌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联河牌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产品被评为“安徽名牌产品”,37个产品被评为“安徽名牌农产品”。
8月13日,工人在安徽省龙头企业迎江区长风乡生态农业养殖基地蛋鸡车间里收集鸡蛋。叶竞 高庆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