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灵深处的“年味”
龙年春节指日可待。很多市民又开始津津乐道过年的味道。民俗专家说,过年与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年当中农业生产最清闲的时候,是家族的大聚会;老人们说,年味是全家人团圆,一个都不能少;孩子们说过年是放长假,有压岁包,有礼物;年轻人说,年味是商业红火,社交繁忙的景象……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回味一下你记忆当中的“年”是什么味道。
年味是家乡的味道
程孝顺老人1939年出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安庆人。他十几岁时就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后来作为优秀大学生被部队选中,开始了军营生活,老人晚年定居在了上海。程老说,他生活过很多地方,早已习惯了各地的生活方式,唯一惦记的就是小时候家乡过年的味道。
程孝顺安庆的老家在县下坡路,那时候的县下坡路是勤劳的祖先用麻石条铺就,是历经百年的辗轧而愈发光亮的古老小路,配以白墙黑瓦的旧式居民房,展示了中国特有的古老建筑特色。过年之前,家家户户的第一大任务就是打扫房屋,那时叫掸檐尘。“我们家那时候的老房子已经很破旧了,房顶又高,可母亲要求并不降低。上至房顶、墙壁,下至家具以及角角落落,都不放过。”程孝顺告诉记者,那时候他只要放假,总是帮助母亲一起打扫,房顶够不着,就将扫帚扎到竹竿上,竖着往下清扫。因为那时候安庆人住的大多是年代悠久的老宅子,一年到头,只有到过年才想着去打扫它。
春节最大的任务就是忙吃的。早已定居在外地的程孝顺老人,至今还是最难忘家乡年夜饭的味道。“那个年代,富者寥寥。平时,大多数家庭都过的比较清苦,只有到春节的时候才能吃好些。我们家人口多,忙吃的任务也就重一些。”程老回忆起,那时一入冬,母亲就忙于腌制大白菜、萝卜、臭豆腐、腊肉、腊鱼,各样上口的东西都储备一些。“母亲的手艺真是高超,她制作的小菜,口味极好。甚至超过了市场上卖的,现在还常在回味。”
那时没有电视,更谈不上其他娱乐活动。程孝顺老人说,他只记得年三十晚上的那顿饭吃的很慢、很长,细细品尝母亲制作的饭菜,相互传递浓浓的亲情、祝福的话语,尽情享受温馨的时刻。饭桌中间一只小木炭炉随时加炭火,始终保持汤菜的热度。虽然外面天寒地冻,家里父母、兄弟姐妹围坐一起却能感受到融融的暖意。
程孝顺老人,如今已经是两个男孩儿的爷爷了。2012年的春节,他会像往年一样祖孙三代欢度佳节。“不管在外生活多久,每年春节我都会给远在安庆的兄弟姐妹们打去电话,听听他们在老家是怎么过年的,听到他们的描述我也感同身受,家乡的年味仿佛也能传到千里之外。”程孝顺老人说。
年味是不管多远都要回家
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人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
安庆小伙子叶春毕业于同济大学,现在就职于广州的一家交通设计院。元旦过后,小叶就开始打听订票方式,只等着老板一声令下,他就可以拎上背包回家了。“现在想想,自从考上大学那天开始,回家这件事就变得特别可贵,尤其是工作之后,路途遥远,回家只能以欢度春节为由。”对于叶春来说,过年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可以回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这些话的,十之八九是进城务工的外地人。安庆人李月红在上海当保姆,过年前夕李阿姨工作的那户人家开出了三倍的工资,却也没能留住李阿姨。“孩子们平时都在各地打工,过年都回安庆老家了,我一定得回去。”李阿姨说,过年就是要和亲人在一起。
事实一再证明,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过年一定要回家。为了回家,农民工说,我们可以披星戴月到车站排队买票,我们可以忍受车站、车厢里的拥挤混乱,不怕长途旅行导致的身心疲惫。学生说,为了回家,我们舍得花费平时不舍得花的钱高价买票和为亲友购置新年礼物。上班族说,为了回家我可以放弃出国旅游的机会和高额的加班费用。他们都说,虽然,春节在家的时间可能还没有来回路上耗去的时间多,可是毕竟是和父母亲人在一起辞旧迎新了,也就了无遗憾了。和父母亲人一起过年,纵然辛苦,也很幸福。
年味是多元化的综合体
现代人过年的方式变得非常丰富。打扫、祭祖、忙吃、走亲戚这些传统的过节方式继续传承,更多的休闲方式也被人们纳入到过年的范畴当中。
“终于就要过年放长假了。”在安庆一家国企单位工作的孟元说,春节打算带上老婆孩子去旅游。小孟今年不到30岁,是安庆一家银行的职员。他平时联系业务,陪客户吃饭,工作压力很大。旅游放松成了他的度假方式。现在他已经订好了机票,等到大年初一早上给父母拜过年就出发。孟元说,本打算一放假就出门,到外地去感受一下不同的节日气氛,但考虑到两人都是独生子女,把老人扔下独自外出过年不好,这才决定他们在家吃好年夜饭,初一给老人们拜好年后就出发。此外,小孟上个月就在城区的一家大饭店预订好了年夜饭。“是可以坐15个人的大包间,到时候两家人都到一起来吃个团圆饭,省事也热闹些。”对此,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年鉴科科长、安庆地方风俗专家刘帅钢认为,“80后”算是伴着改革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现在他们中部分已成家立业,或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前一代人不同,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所淡化。他们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喜欢挑战,在过春节的方式上也对传统方式发起挑战。
过去,老安庆人怎么过年?刘帅钢一句顺口溜说得很形象。“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后是送灶、接祖、筹备吃喝、节前家家门上要贴大红春联,三十要守岁,新年里要走家串户的去拜年,年初七还有不外出的习惯。中国人的年,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年十五要吃光春节前准备的所有食物,还要吃过元宵,闹过花灯,这年才算过完。“如果按照以上的标准来衡量如今的过年,年味肯定是淡了。但这种“淡”是因为时代变了。以前过年是穿新衣戴新帽,吃佳肴放鞭炮。但现在哪儿还需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买新衣?至于大鱼大肉,那就更不是过年的标志了。‘春节’是一个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息息相关的产物,是小农经济下的节日。时代在发展,民俗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过年’所包含的‘团圆’、‘辞旧迎新’等意义是中国人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个主题并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刘帅钢介绍说。
留住年味
过年是中华民族盛大的狂欢节,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民俗就是过年。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过年中的种种民俗,围绕着喜庆、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来展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情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过年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合家欢聚,团聚在“年”这个辞旧迎新的特殊时刻,因此,人们便把过年当作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样板。生活的理想化,或者说理想的生活化,将一年的企盼都集中在这几天集中实现。平时不舍得吃的,这时吃;平时不舍得穿的,这时穿。艰苦朴素在这几天被人遗忘,放开肚皮吃喝,敞开手脚花钱。
围绕着这些活动营造的气氛,“年味”就有了外化了的表现形式,包括你看到的处处火红,闻到的阵阵香味,听到的鞭炮声和拜年的吉祥话。
可是,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为什么?我认为:一、过年表面上是物质的享受,其实它是属于精神的范畴。我们当前的困境恰恰是在物质上缺少追求,而在精神层面,一时又难以找到以年为载体的内心情感表达方式。二、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收成年景无法把握,就祈求天降吉祥,瑞雪兆丰年;对仕途、财运乃至对命运的无法把握,便烧香拜佛。而今,人们把握命运和未来的能力远胜从前,且又不迷信这些。三、过年的热闹劲在于全家团聚,走亲串友,可这些基本上平时都能做到。现在,手机、电话、短信、电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在科技大发展的今天,再去挨门挨户地作揖打躬拜年,有多此一举之感。四、过年就那几天假期,打扫卫生,置办年货,走亲访友,酒场一场接一场,觉得十分疲惫,本来想清闲一下,谁知比平时上班忙多了,心中渐生厌倦之感。
年味渐渐淡了,但四千多年的春节,不能在我们这一代终结。年既然还得过,又不能让年跑气走味儿,这事挺难。以我看来,把年味留住也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味都留住。那些热烈的温情的亲情的祥和的团圆的美好向往的,应留尽留;那些铺张浪费的歪门邪道的以权谋私的封建迷信的赌博酗酒的庸俗低级的,则应除尽除,这样香风清气才能迷漫荡漾,污风秽气才得以涤清荡尽。
过年本身应该是精神文化之年,透过春联、鞭炮、饺子等外在的东西,应该去体悟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我们只有清醒、自觉、有力地保护本土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才能避免在物质面前迷失自己,把年味留住,把文化之根留住。佘树民
相关新闻
- 全市创先争优活动综述(2012-1-9 21:44:36)
- 2012年春运昨日拉开大幕(2012-1-9 21:44:21)
- 2012年中外友人新春联欢会举行(2012-1-9 21:43:51)
- 我市59艘春运客渡船全面“体检”(2012-1-8 19:05:46)
- 火车上有了“充电宝”(2012-1-8 19:05:09)
- 怀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成效(2012-1-8 19:04:27)
- 安庆港外贸吞吐量再创新高(2012-1-7 18:02:43)
- 海尔空调自燃引发火灾拒不赔偿 真正抵赖到(2012-1-7 18:02:27)
- 老城区今年重点干好“三件事”(2012-1-7 17:59:31)
- 石化“五步方针”为春运加油(2012-1-6 20: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