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快讯 >

草根人物:收藏“记忆”的陶应升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能当匆匆过客,应该为后人留下点什么。”说这话的人叫陶应升,一个热爱音乐和收藏的普通市民。不过他搞的特殊年代文化见证音乐专题的收藏,说起来还真一点都不“普通”。
       站在记者面前的陶应升,头戴一顶鸭舌帽,自称今年57岁,可是看起来说40多岁也有人信。他说自己从小是玩音乐的,二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乐器都会,一直到现在搞起了音乐资料收藏。
       1970年陶应升离开安庆三中插队到桐城,1973年左右社会上风靡样板戏和黄梅戏。他就从那时候起开始自学音乐。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到书店买小提琴还要预订,第一把小提琴花了他整整26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市平均月工资才三四十元。
       1975年招工回城之后,陶应升先在安庆石棉厂当了五年工人,这一段时间他改学大提琴。1980年他调到商业部门,随后学会计,1984年进入华侨友谊公司,后来当上了新光电影院附近的友谊商店的第一任经理。陶应升说,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接触到了世界各国钱币,玩音乐的他开始搞起了世界钱币收藏。
       宋代苏辙《武昌七曲亭记》云:“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陶应升将后半句改成了“人以适意为悦”,说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他说,收藏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收藏可以怀旧、可以寄情、可以把玩、可以养生,还可以增值。他说自己是以会计为工作,以音乐为特长,以收藏为爱好,自己的孩子现在也是沿着这条路在走的。
       说起现在搞的特殊年代文化见证音乐专题的收藏,他说还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安庆人搞收藏的,以古籍、铜镜、玉石、字画、钱币、瓷器为多,搞音乐方面收藏的人还真没怎么听说过。他觉得自己既懂音乐,又懂收藏,就想把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结合起来,做一番事情。从此以后,他就盯上了城区的旧书市场,青少年宫、西门码头、体育场、市府路等一些地方他都转遍了。回到家之后,他就上淘宝网等网站搜罗相关藏品,只要是涉及到过去那个年代的唱片、乐谱、画报、书刊连环画等,他统统都要。
       现在,他收集的藏品主要包括样板戏、器乐、歌曲三大类,主要分文革前十年、文革十年和文革后十年三大时间段。其中文革期间出版的名家代表作他基本上都有,比如他给记者展示了样板戏藏品就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以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又比如中国民乐经典唱片二十多种,包括古筝、琵琶、古琴、二胡、笛子、箫、葫芦丝、扬琴、唢呐、阮等。陶应升说,其中最珍贵的是一本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钢琴谱手刻版,仅次之的是一本《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宗谱。还有,分量最重的当属一本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宗谱,厚度接近三指并拢,他没仔细称过,不过用手拿起来感觉沉甸甸的非常厚重。他还有黄梅戏题材的唱片40多张。像《罗宗贤歌曲集》等音乐书籍更是不可计数。
       陶应升说,这些花了数千元历时三年多时间收集起来的特殊记忆藏品是他的骄傲。真正的收藏,应该是品味其中的历史,感悟人文的变迁。这些藏品给多少钱他都不会卖,他想将来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向世人展示一下他的藏品,“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能当匆匆过客,应该为后人留下点什么。”陶应升又一次如是说。

 
图为陶应升介绍他的收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