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推出报道《安徽安庆:皖江北岸 十年巨变》
安徽省安庆市新城区
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庆市人民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奋力崛起,在追赶跨越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健快速发展。今天的古皖大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发展面貌一新,改革发展的成果越来越多地为人民共同分享。
生产总值从307亿元猛增到1215亿元,2003年至2011年,安庆市经济实现了10年翻两番的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安庆市经济以年均11.3%的速度实现稳步增长,超过了我国年均10.7%的增速0.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年均增幅达到12.4%,全市生产总值更是连续跨越五个百亿元台阶,财政收入跨越百亿元台阶,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和3.2倍。五年累计投资241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
“通过两轮工业翻番计划和园区倍增计划,我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我市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回首过去十年,安庆市发改委总经济师认为,抓住经济发展关键点,安庆经济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从瞄准全省第一方阵、实施东向发展,到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域。从“东进北扩”,拉开“双百”城市框架,到成功站上“千亿安庆、百亿财政”的台阶。十年来的发展,让身处其中的安庆人感到了古城巨变:安庆长江大桥圆了百年梦想,菱湖风景区、城市防洪墙成为宜城的美丽风景画,对台直航让安庆港敞开更加开放的怀抱,皖江公园、黄梅戏艺术中心增添了城市魅力指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头衔接踵而至……
安庆
一组统计数据更能说明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庆市科学发展的内涵:2003年至2011年间,市财政收入从27.48亿元快速增加到156.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6716元、2111元增长到18005元、5900元。
“财政、城乡居民收入,这些统计数据里,我们看到安庆科学发展的轨迹。十年的发展道路,经济结构更趋合理,民生改善也日益明显。”安庆市统计局总统计师感慨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21.2:40.4:38.4,调整为15.7:53.0:31.3。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实现了财力的快速增长,从而直接带来了人民福祉的改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庆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高的时期。特别是在“十一五”后期,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风暴,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顽强拼搏的安庆人努力在“危”中寻“机”。
乘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功升级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安庆市开始统筹谋划全面转型的新思路:依托市传统产业基础,打造石油化工、服装纺织、机械装备制造三大“千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庆工业转型升级“双管齐下”。坚持技改投资占工业比重始终保持60%左右,建立了5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重点领域的新兴产业。充分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因素,推动县域经济上规模、上水平,2011年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提高到71.2%。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全市城镇化率达到了42%。
致力于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我市有效克服宏观经济的不利因素,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经济增长13.2%,财政收入增长29.4%,达到15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增长21.2%。全市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30个,亿元以上项目115个,实施省“861”重点项目231个。如今,化工新材料基地、林浆纸一体化、华茂纺织城、中船马克柴油机等项目快速推进,安踏工业园、望东长江大桥、岳武高速等项目开工建设,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
国家级安庆开发区
“作为全省三大化工基地之一,安庆要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中区!”2012年5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安庆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决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基础优势凸显,是安庆又一次提升在皖江城市带、乃至全省转型发展战略定位的坚实基础。
迈上崭新的台阶,安庆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踏上了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的新征途。俯瞰新一轮城市规划版图,犹如展翅雄鹰。审视当下的安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负重拼搏、砥砺奋进,安庆这支雄鹰,已然振翅,蓄势而发。
美丽的城市
民众福祉不断增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庆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谱写了一曲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恢弘交响乐。
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近13%
“现在我能挣钱养活家里人了,麻烦您把我家的低保退掉,让这笔钱去帮助比我们更困难的人吧。”
2011年底,家住大龙山镇燎原社区的徐红琴走进社居委,主动退掉了低保。“我家是征迁户,2008年我丈夫去世后,家里非常困难,有一阵子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徐红琴告诉记者,社居委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她家申请了农村低保。后来她陆续拿到了两套还建房,在社居委的帮助下,用其中一套开了间小宾馆。“现在我家的收入虽然不是很高,但每年都会增加一点,不需要拿低保了,相信只要我努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谈到将来,徐红琴满怀憧憬。
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涨船高”。据统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020元提高到2011年的18004.76元,增长199%,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2008元提高到2011年的5900元,增长194%,年均增长1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002年的176.84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71.71亿元,增长393%,年均增长19.3%。
在收入增长的同时,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市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的参保范围和享受对象已从城镇延伸至农村,从企业职工扩展至全市居民,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今年49岁的市民刘庆是个有心人,历年的工资单他都保留着:“你看,和10年前相比,不光工资涨了两倍多,工资单上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增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项目,从‘三险一金’到‘五险一金’,保障范围越来越广,我的心里也越来越踏实了。”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消费结构不断趋于优化,作为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和用品类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万元级的电脑、十万元级的小汽车、几十万元的商品房,正走进百姓家庭。与此同时,旅游、交通通信、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和亮点。据宜秀区旅游局负责同志介绍,今年清明节三天小长假,宜秀区共接待游客5.23万人,其中七成以上是安庆本地的自驾游、休闲游游客,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据统计,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317.3元,比2002年增长174.8%,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98元,比2002年增长223.9%,年均增长13.9%。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化。2011年,全市民用轿车拥有量为7.7万辆,是2004年全市拥有量的近38倍;全市有移动电话用户333.3万户,是2002年的8.94倍;全市有计算机互联网用户40万户,是2002年的5.45倍。
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一栋栋整洁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之中,一条条宽畅的公路穿过村庄。行走在村公路上,不时看到各式各样的汽车。穿着时尚的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6月6日,记者在望江县雷池乡饶家墩采访时看到,这里的一幅幅新农村画卷美不胜收。
“过去我们生活贫困,住的是土坯房,如今村民的家庭收入年年增加,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吃水有自来水,煮饭有沼气,新买的轿车开到家门口了……”社区居民饶如洲在说到近些年村里的变化时,一脸灿烂的笑容。
1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住房面积不断增加,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达106.5亿元。农村群众住房条件的改善在这10年里表现得最为直观和明显。为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我市各级加大对农村旧房改造、村庄整理建设的力度,使得农民住房消费大幅增长。如今,新房和别具匠心的别墅式住房在我市农村已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据最新统计,我市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以每年6.75%的速度增长,楼房占全部农村住房的比例超过了60%。
社会保障普惠民生
历经10年的探索和实践,安庆市社保发展“浓缩”的只有半页纸枯燥的数字,“放大”后却是普惠民众的辉煌。
社保事业高速发展
2006年岁末,太湖县寺前镇居民胡盼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面对每周必须的高昂血液透析费用,全家上下顿时陷入贫困的窘境。2007年太湖县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每人每年200元(现降至160元)的参保费,胡盼当年就报销了3万元(现已增至10万元)。2010年9月,胡盼成功完成了换肾手术,享受了10万元的报销待遇。普惠的利好政策,让患者获得了新生,又让众多家庭摆脱了因病返贫的困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步入发展的“黄金期”。百姓受益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上升,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合理分担,“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协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5大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有序推进,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社会保障。
2006年7月,我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开始实行市级统筹;2009年7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2010年7月,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范围;2010年10月,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开始实施。今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将实行市级统筹。统筹后,各项社保基金“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安全运行得到进一步保障,普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一套科学严密的社保基金运行情况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基金使用效果和效率评价体系等已健全,并与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制度相配套,对各项社保基金实施社会监督,全程留痕。
10年来,我市先后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制度,“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管理制度。2010年,在怀宁、潜山县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国试点工作;2011年,桐城、枞阳、岳西、太湖、宿松被纳入试点范围;今年7月1日,城区和望江县将全面铺开,全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指日可待。
截至2011年末,全市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17万、39.34万、25.7万、30.3万和25万。参保人数与2003年相比,最高增幅达455.56%。城镇居民医保自2007年启动以来,参保人数已由最初的30.53万人增至87.67万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超过95%,参保人员各项待遇得到全面落实。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从持续扩大就业规模,到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到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市民广场
皖江公园帆棚
困难群体关怀更多
10年来,越是困难的群体,党和政府越是给予更多的关怀。从减免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到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计划,从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到为农民工讨薪、开展农民工权益保护行动,党和政府的阳光一次次洒向弱势和困难群众。
今年初,我市按政策第8次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2.4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再次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目前,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月均养老金达到1472多元,与2003年人月均529元相比增长了近3倍。2011年10月,我市再次提高了居民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在校学生及未成年人居民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25万元,其他城镇居民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10万元提高到12万元。同时,我市还逐步扩大了医保慢性病种目录范围,由2008年的13种调整至目前的42种,肾衰等特大病种的报销比例已达95%。在进一步简化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的同时,我市进一步提高了工伤保险工亡补助和伤残补助金标准。2011年8月,我市再次上调了失业保险金标准,市区由原先的每人390元/月调至470元/月。
从企业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回望10年社保之路,民生改善带来幸福指数的快速提升,“保障底网”的建立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和谐根基悄然筑就
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百姓对教育、卫生、文体、科技等社会事业方面的美好期盼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十年间,安庆市社会事业呈现出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发展脉络。
初夏时节,长江之畔潮流涌动。骄阳映照,古老之城悄然嬗变。
教育冲破了城乡的束缚,串联起莘莘学子心中畅想的成才梦;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化,承载起老百姓对病有所医的向往;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撑起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希望;公众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演绎着群众幸福生活的多姿多彩……
十年间,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安庆发展的根本,那么,惠泽百姓的社会事业则是安庆和谐的根基。
优化公共教育资源
家住怀宁县公岭镇的学生丁强,就读于安庆九一六学校高中部,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常年患病打针吃药,姐姐又在读大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2010年,我市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纳入民生工程后,丁强成为第一批享受高中困难生资助的受益者。
济留守儿童所困,解困难学生之忧,建平安放心校舍,办人民满意教育,“教育大民生、教育大投入”,已成为安庆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后,一些因经济原因辍学的学生没了负担,纷纷重返课堂。我市免收了城乡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和农村学校住校生的住宿费,对农村学生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五县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十年来,我市通过调整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加快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基础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等教育日新月异。
科技推动经济发展
十年里,“科技”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分量。去年底,安庆环新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等离子氮化活塞环”项目、安徽华茂集团承担的“新型精品纱线产业化”项目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获得120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技术创新奠定了质量和品牌基础,近日,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华茂摘得“中国纺织行业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名。
通过扶持与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型企业。与此同时,我市扎实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不断增强农民兄弟学科学、用科学意识,提高农村科技进步水平。围绕提高全社会科技素质,每年举办大型“科技活动周”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普及工作。
文化惠民步伐加快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文化所具有的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等重要功能日益凸显,我市文化惠民的步伐也得以加快。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强市工作不断推进。我市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为重点,着力整合资源、均衡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地域特点、结构合理、功能齐备、运行高效、惠及全民、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下基层进社区和农村电影放映等6大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公益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当前,作为2014年第十三届省运动会的主要场地,市体育中心建设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体育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人民健康生活、全民健身活动的好去处。近年来,我市把体育事业摆上重要的位置,努力提升群众体育水平,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完善,全市体育健身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连年举办迎新春长跑以及市体育彩票彩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
位于长江边的振风古塔
文化广场喷泉夜景
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十年来,我市全面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药品零差率销售这个政策实在是太好了,现在得个感冒,一天的费用才30元,只有以前的一半。”在迎江区长风乡卫生院就诊的方广胜竖着大拇指说。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实行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改变了卫生院之前的“以药养医”状况,药价明显下降。
随着全市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也得到强化,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开展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咨询等,推动公共医疗服务向前端延伸。
优化城市软实力
社会事业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评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发展社会事业日益摆上党和政府工作重要位置。社会事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工作不断推进,服务日益完善,目标更加明确。教育资源逐步向着均等化的方向迈进;医疗卫生改革让因病返贫的家庭减少;公众文化活动不断增加……
虽然近年来我市的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需求相比,社会事业的发展还有不小差距。这也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居有其屋,病不愁医,老有所乐,真正构建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和谐社会。
美丽和谐新农村
过去的10年,我市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是“三农”工作力度最大、农业农村发展最快,也是农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一面几十米长的文化墙讲述着黄龛村的历史发展、村容村貌等基本情况,宽大的广场上孩子们正快乐地嬉闹着,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周围,宽阔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的门口……村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6月21日,记者来到潜山县水吼镇黄龛村,一片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呈现在眼中。
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发展
我市是农业大市,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庆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和《全市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全域全程全面的规划思路,将全市中心镇、小城镇和中心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重点在聚集人气、完善功能、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建设中心城市、特色县城、风情小镇、秀美乡村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并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示范点指导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完成153个乡镇的村庄布点规划和200个列入全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示范村的整治建设规划,1604个省政府划定区域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全部完成,全市共建立各类新农村示范镇323个,其中省级示范村200个。
夯实基础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全市农村公路建设里程9800公里,其中村村通水泥路6923公里,行政村水泥(油)路通达率100%;农田水利、防洪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中小河流治理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扎实推进。2009年,我市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试点工作,并于2011年9月向全市各县(市)区推开。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重点实施“三清”、“四拆”、“五化”工程: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拆除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配套化。通过综合整治形成风格统一、设施齐全、公共场所合理、环境整洁卫生的自然村庄,促进了农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全市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集体林权制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有条不紊的全面推行。全市确立了以改革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确定了优先发展粮、油、棉、茶叶、畜禽、水产品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5年规划和考核办法,加强目标考核和分类指导;制订了《安庆市农业特色版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激励政策,着力推进实施农业产业化翻番计划。目前,全市已建成1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多家产业集群示范区;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9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1900多个,带动农户59.2万户。
完善保障让农民群众受益
10年来,不仅“三农”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市农村保障体系也逐步完善。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达488.18万人,参合率达98.4%。全面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试点顺利推进,符合条件人员参保率达90%以上。20.2万名被征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制定实施了《关于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在125个农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坚持民生工程向“三农”倾斜,建成了一批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民文化活动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过去的10年,我市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是“三农”工作力度最大、农业农村发展最快,也是农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规模种植面积发展到126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268万吨,增幅居全省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较快增长,从2003年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11元,增长到2011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一个富裕、美丽、和谐的新农村正逐渐在我市成长起来。
让新农村令人向往
作为农业大市,“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市工作的重点之一。过去的10年,是我市“三农”工作力度最大、农业农村发展最快,也是农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较快增长,农村保障体系也逐步完善。
建设美丽新农村,首先要在环境上下功夫。建设中心城市、特色县城、风情小镇、秀美乡村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让农村的生活环境靓丽起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安居乐业。建设美丽新农村,其次要在减负上做文章。让农民口袋鼓起来,生活的保障多起来,才能笑得更没负担。建设美丽新农村,还要在软件上同步发展,关心农民的精神生活,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让新农村变得令人向往。
建设“三城” 宜居宜游
初夏的夜晚,漫步在沿江文化墙的长廊上,远远望去,依江而立的振风塔,构成“塔影横江”之盛景。这是一座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城市,这是一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十年的发展变迁,如今的安庆,极目远眺,青山如黛,碧湖逐波,“城在林中、人在景中”。
自2001年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安庆2005年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三城”建设,不仅为“四个安庆”的建设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为提高安庆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千年文博园
新区鸟瞰(安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保护历史名城 提升文化内涵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扎实贯彻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建设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着力推进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保护区的修缮和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和拓展城市的文化内涵。
2006年安庆振风塔、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写了安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区没有国保单位的历史。同时积极组织了陈独秀墓园等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基础上,市政府公布了安庆市第四批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76处,使安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近年来,多渠道筹措资金2.1亿元,先后重点修复了世太史第、陈独秀墓园、玉虹街古城墙、南关清真寺、探花第、古谯楼、熊范二烈士专祠、严凤英纪念馆、基督教圣救主座堂等一批文物古迹,完成了倒扒狮街道路整修工程。特别是近两年来,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天主教堂,一改过去零打碎敲单个修缮的办法,采取集中联片修缮保护,并尽可能让其临街,一次性修缮了3栋6600平方米历史建筑及近百米临街附房。
与此同时,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和潜山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和响肠镇以及市域其他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都提出专门要求。2009年12月桐城市政府通过了《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实施。引进资金8.8亿元,以建成国际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以孔城十甲老街为核心、周边河道为辅助,整体对8万多平方米现存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目前已整修过半正式对游客开放。
打造旅游文化 建设经济强市
我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独特,作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十年来,旅游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产业地位明显提升,旅游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创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4个,全省最佳、优秀旅游乡镇23个,星级旅游餐馆36个,A级景区41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1个。主要旅游元素成倍增长。全市大力实施“百亿旅游项目工程”,截止2011年底,全市旅游项目库项目总数达269个,投资总额达97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在建旅游项目116个,5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全市旅游呈现以天柱山为龙头,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巨石山、浮山、迎江寺等10多个景区“众星捧月”的新格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全市第三产业以及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发挥劳动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为促进社会就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21万人,涌现出一批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的典型。
美化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建设园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用绿色开启城市发展美好远景是全市人民的美好愿望。举全市之力,把安庆倾力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是我市发展的坚定目标。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城市生态园林和大园林的观念,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提高城市的总绿量,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积极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截止2011年,建成绿地总面积达3077.52公顷,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8.26%提高到2011年的39.07%,绿地率由2005年的35.66%提高到2011年的37.15%,人均公园绿地由2005年的8.03平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9.7平方米。
2010年12月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安庆城区绿化会战。项目实施范围共有9条城区主干道和进出口道路,全长计22公里。增加了道路绿量,提升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档次和品位。与此同时,加大菱湖风景区建设,截至201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0598万元。如今安庆这座历史名城绿起来了,美起来了。
古城绽放新魅力
城市发展的真谛———让生活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十年来,安庆不断得到新荣誉,获得新名片,为古城注入新内涵,绽放新魅力。
取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园林城市三张国字号“名片”的安庆,已经展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风貌。如何用好手中的三张“名片”,不断提升和改善城市生活的品质,让生活因城市更美好,是我们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现实来看,无论是继续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奋进,还是环卫作业机制的改革,都体现了一点———精心经营城市、努力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是各级党委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终极目标。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不只人民群众会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安庆也一定能在科学发展的新舞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改革发展和扩大开放的崭新形象。
建设文化安庆
安庆素有“千年古城、百年省会、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美誉,历史积淀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近年来,安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打造“文化安庆”。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过去的10年,我市建成了较为齐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成黄梅戏艺术中心、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广电大楼、报业大楼、安庆图书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9家、文化馆12家、博物馆7家、图书馆9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7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164家、农家书屋609家。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下基层进社区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初步建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取得新进展。《安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获省政府批准。完成陈独秀墓、谯楼、世太史第、熊成基、范传甲烈士专祠、探花第、明伦堂、江西会馆、铁砚山房、天主堂、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王步文故居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验收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752处,其中新发现1009处;全市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461处,市、县文物保护对象2300余处。市政府公布第四批、第五批市保单位共78处。全市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项目177项,国家和省“非遗”传承人14人,设立了3个省级“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岳西县响肠镇、桐城市孔城镇获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文化产业迅速壮大
我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3亿元,占GDP近3%,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的新亮点。2011年,共有19个文化产业项目进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库,总投资136.5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2.5亿元。全市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优秀文化企业,培育出“安庆五千年”、“桐城佛光”、“安庆帝雅”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建成五千年文博园(一期)、孔雀东南飞文化产业基地、桐城印刷包装基地、孔城老街(一期)、望江挑花基地、安庆书刊市场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全市拥有一批以黄梅戏为特色的演艺院团。其中五千年文博园、桐城佛光工艺品公司2家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孔雀东南飞文化园、安庆帝雅艺术品公司2家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发挥规划引领,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精心组织做好《安庆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的编制工作,科学合理地布局我市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和确定中远景目标。规划建设5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大力提升我市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推进龙山凤水文化产业园的开工、五千年文博园二期的建设、帝雅古典艺术文化产业园的立项、孔城老街文化旅游区的运营。力争我市有多家企业入选“省重点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名单,1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做大做强“黄梅戏”演艺业安庆市作为黄梅戏之乡、“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黄梅戏艺术,做大做强“黄梅戏”为主的演艺业。我市12家国有文艺院团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转企改制文化单位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正加快推进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公司改革进程,充分发挥省市共建的优势,力争该公司早日上市,成为全国演艺院团改革发展的典范。继续开展黄梅戏巡演活动,拓宽黄梅戏演出市场,扩大安庆文化艺术影响力。黄梅戏艺术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安徽省五大节庆活动之一、全国文化节庆的知名品牌。新创作了《独秀山下的女人》、《六尺巷》、《榴花不开盼哥回》等一批优秀新剧目。《徽州女人》成为新时期黄梅戏经典剧目。图书《父子宰相》、《方以智传》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获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信息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传媒、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宜居城市
整洁优美的市容市貌
构建立体交通 形成区域枢纽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着力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贯通南北、联结东西的立体交通网络,奏响了“金戈铁马”大建设的宏伟乐章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宁安城际铁路桥加紧建设中,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岳武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六安至潜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安庆港成为两岸海运直航港口,安庆至上海集装箱开通始发班轮,长江游轮靠港实现常态化……伴随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投运,一张内通外畅、不断加密的交通网快速成型,初步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建成。2002年以来,全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陆路交通日新月异
城乡通行条件实现新改善,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里程96.7公里,每万人拥有24公里,已经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道为支干、以农村公路为网络的“四纵四横”交通运输网络。安庆市区与县(市)、各县(市)之间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县乡之间基本实现三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市区到达各县县城平均车程时间不超过1小时。
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新增高速208.85公里,新增通高速公路通达县3个,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上海至成都(沪蓉高速)、济南至广州(济广高速)、北京至台北(京台高速)、合肥至安庆(合安高速)四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省干线建设加速,境内有三条国道共427公里。
十年间,全市所有建制村全部实现通水泥(油)路目标,一张畅城乡、通乡村、达村组的地方公路网成为农民的“方便路”和“致富路”。岳西县主簿镇茭白种植大户刘润生乐滋滋地说:“如果没有便利的农村公路,仅靠肩挑背扛,茭白出售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茭白,头天采摘,第二天就能上江浙沪人家的餐桌,价格也翻了好几番。”同时,一批渡口改造、乡镇客运站、候车亭、招呼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在农村客运巴士直接开到了家门口,客运车每半小时一班,我们进城串乡再也不用愁了。”宿松县陈汉乡独山村村民徐巨华高兴地说。
2002年以来,我市铁路客运开通北京、上海、西安、蚌埠、深圳西等10余对线路,年客运总量64万多人次,货运主要承载煤炭、农资和矿建大宗物资,年货运量为1400多万吨。
水路交通高歌前行
立足大流域,建设大水运。“黄金水道”成为安庆崛起的天然资源。水运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十年来累计完成港口建设投资21亿,通江达海抵日本、香港、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安庆境内拥有长江黄金水道247公里,共有码头173座,泊位21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3864万吨。五里庙三期工程、马窝一期工程、枞阳海螺三期工程、东方造船舾装码头、望江华阳港储建成运营,长风港一期工程加快推进,石门湖航道整治工程被省政府列为首家收费航道试点。2010年安庆至上海集装箱始发班轮正式实现首航,填补了安庆港没有始发集装箱班轮的空白。2011年安庆港被批准成为对台直航港口。
十年中,安庆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1万标准箱……今年1-6月份,安庆港集装箱完成12637标准箱,同比增长46%;外贸吞吐量完成7.6万吨,同比增长54%。港口能力的日益完善带动了采购、仓储、分拨、配送、贸易等港口物流增值服务的进一步壮大,也吸引了石化、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工业装备、造船工业等主导产业向沿江集聚。
民航公交快速发展
民航加快推进建设。2006年我市与海南航空集团公司合作,开通北京、广州、上海3条航线。旅客年输送量由2008年的1.7万人次增涨到2011年的7.6万人次。安庆民航迁建前期工作已正式启动。
城市公交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我市投入资金2137万元推进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其中政府贴息贷款1350万元,更新车辆103台,其中空调车3台,结束了我市公交车无空调车的历史。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公交专线的正式开通,促进了区域间经济联系。目前,全市除岳西县至今未通公交外,其它各县(市)均已开通公交,全市共有公交车599辆。其中市区355辆,开通公交线路24条,线路总长335公里。
重点工程,炼化一体化工程
分页:[1] [2]
相关新闻
- 无证驾驶被查获他丢下孕妻偷偷“溜”了(2012-8-16 21:22:16)
- 毛竹加工“落户”景观大道(2012-8-16 21:21:59)
- 枯死小树堆积绿化带(2012-8-16 21:21:42)
- 飞车抢夺女性财物 黑夜“幽灵”被擒获(2012-8-16 21:21:25)
- 儿子沉迷网络 父亲迁怒网吧刀砍电脑(2012-8-16 21:21:05)
- 同庆小区东苑杂草丛生垃圾成堆(2012-8-16 21:20:47)
- 丈夫说妻生一子 妻子却称无此事(2012-8-16 21:20:20)
- 口头离婚没效力 无知重婚尝苦果(2012-8-16 21:19:57)
- 巨型马蜂窝被端走(2012-8-16 21:19:32)
- 停车场管理新政能否破解停车难题?(2012-8-16 21:19:14)
更多新闻排行
新闻推荐
- 女婿借钱不还拳脚相向岳父诉诸法院
- 安庆一三轮摩托坠桥与火车相撞
- 一只碗引发血案七旬老妇倒在棍下
- 伪造印章骗取4万外地逃犯宜城落网
- 以助考公务员为由骗钱6年后落网
- 安庆警方抓获多名传销头目
- 安庆中信宾馆街头摆放“艳照”影响市容
- “闪婚”最终成“散婚”
- 枞阳县自来水厂发生液氯泄漏事故
- 客运车辆为拉客城内蜗行一个小时
- 太湖县徐桥镇6人因雷击致死
- 8人驻沪作案百起盗窃财物近百万
- 枞阳“8·13”特大放火杀人案告破
- 两省警方携手打掉流窜诈骗团伙
- 三峡移民与石化项目征迁群众联欢
- 4名武汉籍女子在宿松吸毒被查获
- 怀宁206国道三车连撞1人当场死亡
- 闹市一神秘男子上交23发军用子弹
- 一男子跳楼只为1.3万买来空号手机卡
- 安庆三名“的姐”遭抢劫警方发出预警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