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概况 | 安庆论坛 | 跳蚤市场
安庆地区综合门户网站

皖江潮涌宜城秀

2012-9-5 16:13:14 安庆热线 来源:安庆热线 浏览次 【 】【打印】【关闭

当万里长江流经皖国故地,潮平岸阔,水碧山青。
  当历史的车轮迈进新时代,在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声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安庆这个“千年古城、百年省会”,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春潮,迎来了辉煌的“十年巨变”。
  这十年,是安庆改革开放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是加快追赶跨越、实现奋力崛起的十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庆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这,就是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的最好诠释。


加快发展:“千亿安庆”的理想与现实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94.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这就是当时安庆的家底。
  发展不足,发展不快,是安庆面临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做大总量,是全市上下最紧迫的任务。市委、市政府始终对此保持清醒认识。
  2006年9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千亿安庆”的目标。在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及讨论中,不少人对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心存疑问。这份怀疑,甚至在此后的三四年内如影随形。
  追赶跨越,奋力崛起,是贯穿“十一五”的工作主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提振士气的口号、激动人心的目标,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的路径有着清晰筹划。
  2007年春节刚过,全市工业振兴大会召开。此后几年,把工业大会作为春节后第一个全市性大会成为传统。工业强市战略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和园区经济倍增计划全面实施。
  以省“861”和市“3231”行动计划为载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投资作为拉动增长的主动力。市四大班子一起上,实行市级领导牵头联系和分层分级负责制,推行“一个项目、一名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市委、市政府见事早、行动快,迅速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25条政策措施,抓住机遇推进炼化一体化、林纸一体化、宁安城际铁路、望东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办了一批多年想办的大事,实现了危中寻机、逆势而上、加快发展。
  2010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皖江示范区三大中心城市、三大产业组团、六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安庆的发展再次迎来历史性机遇。全市上下坚持科学承接、合作承接、提升承接、创新承接,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地推进示范区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打基础、增后劲、快发展,2007到2011年间,全市经济一直以12%以上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5.7亿元,财政收入15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5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408.6亿元和69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0元。“千亿安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迈向崛起之路的崭新平台。


转型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2010年1月18日,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和安庆化学工业区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安徽省在皖江示范区规划获批后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也是安庆市打造石化千亿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工程。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不积极调整结构,明天就会被结构所调整”。早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就充分意识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十亿项目”计划,促进工业经济做大做强。通过实施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华茂纺织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安庆石化、华茂纺织、曙光化工、环新集团、安庆船柴、华泰纸业等一批大企业迅速成长。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5户,工业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4.8%提升到48.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支撑安庆发展的“扛鼎力量”。
  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引领,加快园区扩容升级,不断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2010年3月,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2012年6月,按照“绿色化工、生态园区、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的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中区获省政府正式批准。全市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800多家,园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市里筹措5亿元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确立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方向。怀宁光伏发电成功并网,自主研发的非晶软磁材料取得重大突破。
  实施三产兴市战略,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文化旅游等特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天柱山景区成功创建5A并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五千年文博园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运营。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71.3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针对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扎实开展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重金属、化工行业环保专项整治,依法关闭17家企业,停产整治54家企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统筹发展:让宜城更宜居,让乡村更秀美


  2011年12月,安庆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城市发展将呈现滨江、襟湖、环山格局,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和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更加清晰。
  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坐拥便利区位条件、独特产业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宜城板块,理应成为安庆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主引擎”。加快宜城崛起,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
  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城市大建设、项目大推进、产业大招商、文明大创建、效能大提升”五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在城区开展“宜城崛起推进年”活动。综合交通、水系整治、环境治理、保障性住房等“十大工程”全面展开,东部新区、北部新城、大观新城“三大组团”建设加快推进,“双百(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基本建成。
  2010年8月,我市获得2014年第十三届省运会和第六届省残运会举办权。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彰显“人文安庆、山水宜城”特色。2011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07%,人均拥有公共绿地9.7平方米,获得安徽省文明城市和“2011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
  坚持全域、全程、全面的思路,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全市城镇化率以每年近2个百分点速度增长,2011年底达到43.9%。一批特色县城和风情小镇加速崛起,桐城、太湖荣获第二届省级文明县城称号,源潭镇等8个乡镇(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打造广大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和耕地规模经营保持全省领先,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试点工作成为全省亮点,完成153个乡镇的村庄布点规划和200个示范村整治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设农村公路9800公里,行政村水泥(油)路通达率100%,广大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连续5年组织开展“三看三比”活动,推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2011年,4个县(市)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桐城市、怀宁县财政收入超过15亿元,跻身中部百强县行列。


创新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支点、优选之地


  2008年,一场针对“慢、小、怨、扯、怕”等风气的大讨论活动在全市党员干部中轰轰烈烈地展开。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大力营造干事创业、求新图变、团结奋进的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行政审批、国有集体企业、投融资、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提速。
  这几年,先后取消、下放、合并行政审批项目131项,减少行政许可项目424项。市直机关“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全面推行,市行政服务中心平均承诺时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
  这几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76万多户,个体工商户15.2万多户,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已超过60%。
  这几年,市城投、发投等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日益壮大,全市农信社改制全面完成,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债券融资、上市融资取得新突破。
  这几年,全市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基本建立,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顺利推进,12家文艺院团成功转企改制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2年5月,市党政代表团赴湖北黄石、咸宁和湖南岳阳学习考察。借鉴外地经验,加速安庆崛起,是被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以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市政府还与南京等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为招商引资开辟了广阔渠道。坚定不移推进强势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对接合作,成功引进了华泰、旺旺、安踏、华谊、卡特彼勒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从2006年到2011年,全市实际利用市外资金由140多亿元增加到7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从1亿美元增加到2.7亿多美元。
  推进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市委、市政府以技术创新试点为契机,大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5家,高新技术产值达140亿元,中国名牌产品达6个,中国驰名商标增加到7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上尝到了甜头。其中,华茂集团在我市首家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并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2012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摘得“中国纺织行业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名。
  坚持改革创新,为安庆的转型崛起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活力。201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安庆时指出:安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支点、优选之地。这是对安庆建设发展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全市上下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创新的勉励和期盼。


和谐发展:620万安庆人民的幸福指数


  2007年,“民生工程”作为专用名词首次出现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几年,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含金量越来越足。五年多时间内,全市各级财政投入民生工程资金已超过200亿元,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年来,全市新增财力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得到切实体现。
  坚持把就业摆在民生之本的位置,积极扩大就业岗位,加大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力度,对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农户成功“消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的参保范围和享受对象从城镇延伸至农村,从企业职工扩展至全市居民,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全市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20.2万名被征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
  今年7月起,随着城区和望江县全面铺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实现住有所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近年来,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开工率和竣工率大大超过计划进度,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居民楼房率超过60%。
  越是困难的群体,党和政府越是给予更多的关怀。近十年来,针对大别山区等贫困地区,在125个农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累计减少绝对贫困人口54万人。
  调整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近年来,我市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免费,基础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等教育日新月异。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五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还获得了“免费午餐”。
  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医疗服务日益完善,撑起了老百姓对病有所医的向往。
  近年来,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益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广大市民从这一“艺术的盛会、群众的节日”中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2010年7月13日,安庆城区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2011年1月19日,杨桥镇发生4.8级地震。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市委、市政府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害损失被降到最低程度,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按时完成。
  “平安吉庆地,宜居乐业城”,“安庆”和“宜城”字里行间,寄托着600多万乡亲安居乐业的期盼。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全市保持了安定和谐的良好社会局面。


“四个安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美好蓝图


  2011年9月,安庆市第十次党代会成功举行。建设“四个安庆”,实现富民强市,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为这次党代会发出的最强音。
  建设“实力安庆”,将会实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安庆的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活力安庆”,将会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新的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社会各个领域焕发勃勃生机。
  建设“文化安庆”,将会实现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成为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文化强市。
  建设“和谐安庆”,将会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张宏伟的蓝图,绘就于皖江北岸。
  这是一幅动人的画卷,舒展于青山碧水之间。
  站在新的起点,秉承“崇文尚德、务实创新”精神的安庆人民,一定会续写华彩乐章,再创新的辉煌!

 

千年古城十年巨变。  王政 摄

 

 

[责任编辑:何传义 朱 振]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客服中心 | 网站招聘 | 建站服务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8 www.aq36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庆热线
Mailto:webmaster@aq365.com TEL:0556-8788365 1386660295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1.B2-20070020 皖ICP备05000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