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概况 | 安庆论坛 | 跳蚤市场
安庆地区综合门户网站

东北埂西北埂:防洪保民生

2012-9-12 16:18:59 安庆热线 来源:安庆新闻网 浏览次 【 】【打印】【关闭

  如今,漫步在宜城路南段,会看到高高的海关大楼,其北侧也是一栋栋楼宇,到处是一派繁华的现代化景象。这时,你可能不会想到,上个世纪,海关后面的这个位置,都是一道高高的圩堤,堤两边住满了人家。这圩堤成东西向,以高家山为界,东边的直达迎江寺后院,叫做“东北埂”;西边的与枞阳门城门口相连,叫做“西北埂”。
  据《安庆市志》记载,此埂建于清朝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位于东门大街(含朱家坡)之北,全长878米。安庆沦陷期间遭到破坏,堤身被建房挤占,成了羊肠窄巷。1954年发大水,人民政府投入财力人力,加宽加高,使之成为东门外抵御江水入城的一道重要堤防。1976年之前,自港务局到炮营山一带防洪墙未竣工,一遇江水上涨,东门外一带就被淹,街道成了河道,家具家什水上飘荡,沿街百姓不得不搬迁到高处,称之为“搬水”。正是由于这道圩堤的防御,洪水才止步于圩堤之外,没有浸入市内,保证了城里市民的安定生活。
  不少老安庆人还记得1954年的那场大水。“东门外只有朱家坡坡顶没有水,而两侧的东岳庙、三孔桥全是洪水。”市民胡老先生说,那时站在朱家坡顶上,感觉就是处在“孤岛”上。那个非常时期,人们从坡顶“小盆谷浴室”的后门,穿过东岳庙大殿,通过西北埂圩堤,可以步行到枞阳门城门口。人们生活所需柴米油盐等等物资,就通过这一条安全通道,被抬着、挑着送到居民手中。洪水围困的日子里,百姓的生活有着落,功劳大多要归结于这条圩堤。
  在1954年《安庆报》上,就有这次抗洪防汛的报道。当时市区江堤上有4000民工上堤,还有1300人的预备队。火正街上堤的民工创造了“两人轮流挑土法”,功效提高了50%;而那时不像今天有铲车、汽车、打夯机,全凭人挑肩扛板车拉,火热的艰辛的劳动场景至今还让不少老安庆人记忆犹新。有些老人甚至还能唱出打夯的号子,朴实、高亢、嘹亮,振奋人心。
  东门一带防洪墙竣工后,这道圩堤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了。时至今日,这一带的楼房仍可以看到:地基比其他房子要高上两三尺,那就是圩堤基脚。
  “东北埂”、“西北埂”的名字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很多年轻的安庆人也几乎没有听过这样的地名。可是它那力挽狂澜、抗争风浪的形象,却刻在了老安庆的历史上,也刻在了老一辈居民的心上。

[责任编辑:不详]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客服中心 | 网站招聘 | 建站服务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8 www.aq36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庆热线
Mailto:webmaster@aq365.com TEL:0556-8788365 1386660295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1.B2-20070020 皖ICP备05000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