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张恨水先生骨灰10月12日安放安庆潜山

张恨水墓园铜像

  1955年,被称为现代文学史“章回小说大家”的张恨水生平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安庆潜山县,直到12年后在北京逝世,老人再没回过故乡。回到潜山入土为安是张恨水先生的夙愿。

  昨日,记者从潜山县政府获悉,经过不懈努力,张恨水先生铜像揭幕及骨灰安放仪式将于今年1012日上午10点在故乡潜山县博物馆举行。

  墓园景观由同济大学设计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潜山县博物馆内西侧的张恨水墓园,这里原是博物馆的盆景园,经过历时数月的紧张施工,如今墓园的土建工程已经接近了尾声,工人们正在栽种苗木。

  整个墓园坐南向北,背靠山脉,前有水池,左右环抱。墓园的正中间位置,当天还立起了新建的张恨水先生铜像,连底座有2.95米高,先生端坐在一张藤椅上,右手拿着一本书,目视远方,目光深邃而睿智。潜山县博物馆李丁生馆长介绍说,雕塑的构思以张恨水先生中年时期一张坐在椅子上读书的旧照片为模本创作。

  铜像身后是新建好的墓园纪念馆,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为单层坡屋顶建筑,突出传统闽剧的特点,纪念馆设两个展厅,主展厅面积160平方米,次展厅面积63平方米。届时这里将分别展出张恨水的文学成就和人生历程及遗物。

  据潜山县博物馆馆长李丁生介绍,墓园的规划占地6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总投资480万元,内设陈列馆、墓室、铜铸像、恨水亭等,墓园将于105日完成全部土建工作。

  据了解,张恨水的墓园景观规划由同济大学设计,墓园景观是以张恨水题画中的诗句“看云小息长松下,自向渔矶扫绿苔”为设计理念和布局意境,努力营造出张恨水心中的诗情画意。

骨灰安放仪式时间确定

  将于今年1012日上午10点在潜山县博物馆举行的张恨水先生铜像揭幕及骨灰安放仪式,除了张恨水先生的亲属,省、市、县有关领导到场,潜山县政府还将邀请张恨水曾经生活居住过的江西黎川县、新干县的有关代表出席。据了解,潜山县政府拟邀请的是江西省黎川县副县长陈克胜、黎川作协武一平、新干县三湖镇镇长等人。

  张恨水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故而举家迁往江西。 1895年,张恨水出生在江西广信(今江西省上饶地区),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幼年时期的张恨水便以“少年才子”闻名乡里。1912年,由于父亲病故,家道中落,17岁的张恨水随母亲回到了安徽潜山县。不久辍学,开始自谋生路。

  张恨水之子张伍介绍,“我的曾祖父张开甲公,在江西上饶做官自幼习武,在家乡是有名的大力士,并在军队里立下不少战功,父亲张恨水就出生在他的官衙里。 “父亲受曾祖父影响很深,他崇拜曾祖父的豪爽侠义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张恨水曾在江西生活多年,并在南昌写了第一部小说。

  先生对家乡感情深厚

  今年49岁的谢家顺教授研究了张恨水20多年,是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现在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并在池州学院专门首开全国先河开设了张恨水研究选修课。

谢家顺教授说,获悉张恨水先生一圆回乡梦后,他非常开心。作为20世纪安徽的历史文化名人,张恨水是安徽的一面旗帜,对于他个人来说,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从很多细微之处表现出来。 “他虽然在江西南昌出生,可始终认为自己是潜山人,在他的小说、散文作品里,对故乡的民俗风情,张恨水或进行直接描述,或将其穿插于故事情节之中,或回忆。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张恨水起的笔名也有很多是取自安庆,如他多次使用的“潜山人”、“天柱山人”、“天柱峰旧客”等。 “虽然先生的晚年生活在北京,可是每逢过节他还是遵循老家的风俗拜祭祖先,“一般是面向南方,潜山的方向。 ”  

人物档案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他每天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效率才思可谓天下无敌。他不仅用连载小说救活了多家报纸,且以一支笔养活着数十口人的大家族,一生创作作品高达3000余万字,堪称海内第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