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聚焦 >

坚守,只为万家灯火明

 有人说:幸福就是无论多晚回家,都能看到一盏灯火在等自己。而有一群人,他们点亮了一盏盏归途的灯

  “亮了,亮了!”仰着脖子的人们笑着喊道,丁群也笑了,然后解开绕在电线杆上的安全带,一步一步下了十来米的梯子。他今年42岁,1992年进入市政路灯所,20年的修灯生涯仍在继续。9月25日,记者跟随丁群记录着修灯的过程。
他们正在修护
  傍晚7点钟,宜城华灯初放,丁群一行16人分成4个班组来到高空作业车上,4辆车携带着长梯和各类路灯零部件及维修工具。丁群所在的高空作业车,开车的是60年代的何师傅,70年代的丁群带着80后的鲁俊和90后的小方,他们有着一样的使命—————保障城市的亮灯率。
  第一站是锡麟街东四巷,车辆驶到定点后,起重臂举了起来,10多米的高处也不在话下;经检查,是蒸馏器使用时间过长。更换好后,巷口的几位居民赶忙过来央请:“麻烦你们把前面那盏灯换个亮一点的灯泡,巷子太深,亮一点好。”于是,他们便上杆换下使用时间过长的旧灯泡。
  第二站是孝肃路系马桩巷,这段窄巷容不得作业车进入,长梯就派上了用场;幸好灯装得不高,丁群三下五除二就换好了。他告诉记者:“修灯时间没个谱,换个灯泡几分钟就行,要是线路老化我们还得从头更换,一个小时都不行。”
  第三站是离这里比较近的吕八街,小方和鲁俊直接抬着梯子进入巷子;这段小石板铺就的老巷被摆上了各类商品和非机动车辆,所以一般车辆都进不来,而对他们来说是熟门熟路。这盏灯有十多米高,两个小伙子拉好梯子靠上电线杆,丁群带上手套,腰间绑上安全带,登上颤巍巍的长梯,将安全带一端绑在电线杆上,再细细检查原因。
  “胶布!”丁群一出声,小方便拿着工具登上梯子递给他。几分钟后,灯亮了,收好梯子,他们又去检查该巷的其他路灯。记者跟随丁群,一盏路灯在黑黢黢的巷子中格外耀眼;附近有一废弃车库,几个居民敞着门睡得香甜,而今晚的路灯修护工作才刚刚开始……
  “这些灯对居民们很重要。按照规定,城市的亮灯率要不低于95%,我们能做到96%以上,而小街小巷的亮灯率在99%以上,这对于保障居民回家安全至关重要。”丁群说。
他们见证变迁
  这样的工作对于丁群来说,已经持续了20年;20年如一日的巡检,他看见:从几千到3万多盏路灯,从简易汞灯到节能型钠灯、LED灯,控制系统由手动控制到无线监控系统,修灯从蹬脚扣、扛梯子爬上爬下到高空作业车机械操作……单一的照明灯已成为今日姿态万千的绚烂灯海。
  从路灯所成立至今30多年,古老宜城的照明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覆盖全市的照明网络已形成:西至袁柏路,东到开发区四期,北抵北部新城区,南达长江大堤。路灯数量也大幅增加,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路灯总数已达9577柱35682盏,而路灯管理所成立之初只有750盏;路灯控制箱167座,路灯电缆线路349km,架空线路32.81km。路灯灯型、光源等也日新月异,有牵牛花、槐花、华盖、帆船等路灯灯型20余种,园区装饰灯更达几十种之多,光源发展不仅有传统的钠灯、金卤灯,还不断应用LED、无极灯等绿色新型节能光源。路灯已不再局限于街道照明,而是发展为表现城市景观、彰显城市活力、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设施。
  “虽然干了20年,我仍然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当看到黑灯瞎火的巷子有了光亮,就觉得我们的工作虽然普通,但是十分有意义。”丁群说。
作者:王晟 陆英福 江露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