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所公认的黄梅戏唱法,基本上是指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王少舫的唱法,尤其是他们在其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中确立的那种唱法。
我国声乐传统强调的是个性,在唱法上动静有致的气韵把握,于旋律线条精雕细刻地琢磨,使个人的“性情”得以充分发挥。常常是某一人的唱法走红,便有无数人趋之若鹜,竞相模仿,以逼真酷肖为乐事,这种现象直至今日仍屡见不鲜。
当严凤英、王少舫的唱法得到公认后,黄梅戏唱法的第一座丰碑便巍然耸立于戏曲之林,他们的唱法,确有许多值得珍视的闪光点。
严凤英的音色柔而不媚,甜而不腻,宽松自然的发音中略带沙哑,有独特的个性和超群的魅力。严凤英的吐字清晰明白,“像唱歌似地说,像说话似地唱”音乐性贯穿于唱腔道白之中。严凤英的行腔周密到位,润腔极富韵味,装饰音的运用恰到好处。严凤英的音域,在bb-bb1的中音区有极强的表现力;低音区可下至小字组f,高音区从bb-be2甚至e2,但从d2以上发音很紧。
在严凤英坎坷多舛的一生中,曾广泛接触过许多艺术品种。这些品种或多或少地给她以营养,并深深地影响着她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严凤英乡音学过桐城歌,又两次学京剧,还学唱过流行歌曲。黄梅戏是她最热衷的戏曲。
从她1942年-1951年的从艺经历来看,她的演唱是与那个时代的艺术趣味合拍的,她的学艺生涯,有些是出于艺术追求,有些则是生活所迫。但从汲取艺术营养、熟悉各种艺术的不同表现方法来说,这种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生活的幸与不幸为她带来了接触多种艺术样式的机会,正是在这种多方接纳、去芜存菁的学艺生涯中,严凤英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一种为城市市民和广大农民所极为赏识的时髦风格。
当然,严凤英唱法的真正成熟并声扬海内外,更多的是依赖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实践,依赖于她所主演的经过改编的剧目,依赖于为她作曲及伴奏的音乐工作者,依赖于先进传媒的竭力推行。
与之相反,王少舫的音色,洪亮如钟,结实有力。有行家评价说,王少舫“有天生一副好嗓子,既响亮又有脑音,在京剧叫‘云遮月’,只有谭鑫培、余叔岩有此天赋”。他的吐字顿挫有力,节奏感极强;行腔持重大方,藏巧于拙;运气收放自如,底气饱满。王少舫的音域,中音在f-f1(实际音)之间;最低音可达小字组be;高音区从#f1-bb1,极限音可达b1甚至c2。
王少舫是从职业京剧演员“转业”到黄梅戏中来的,他以扎实的京剧唱法为本,对黄梅戏的男声唱法进行了有益的改造。这种改造既包括某些唱腔引进了京剧的旋律片断,更侧重于唱法上的规范。我们注意到,黄梅戏的旋律虽然没有从京剧那里得到大量的“援助”,但在唱法上,黄梅戏的代表人物王少舫、严凤英却都从京剧那里得到极大的收益。二人不同的是,王少舫的“京味”比较鲜明,严凤英的京味却基本上消融在黄梅戏的本色唱法之中,这与黄梅戏女声取本嗓唱法而京剧旦角常用小嗓有关。
严凤英的女腔唱法与王少舫的男腔唱法代表着黄梅戏唱腔阴柔与阳刚的两极,他俩的合作相得益彰,互生互补,成为理想的演唱搭档。
作者: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