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快讯 >

中金公司频曝内幕交易遭处罚 研报唱错成反向指标

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员工邹炎涉嫌内幕交易遭证监会查处的消息,令中金颜面尽失。目前此案已由证监会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近年来,随着本土券商的成长、政策松绑和行业创新,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来顶尖投行中金疲态显现——最倚重的投行业务份额连年下滑;转型效果欠佳,公司利润降至历史最低点;与大摩分手后,公司内部精英接连跳槽;2012年两次裁员降薪,令原本兵强马壮的公司元气大伤。

  违规交易频发公司治理混乱

  “邹炎内幕交易案”掀开了中金公司治理和制度管理混乱的一角。

  据了解,2011年,在粤高速A(3.25,0.01,0.31%)筹划重组的过程中,中金公司担任重组财务顾问。正是借此机会,邹炎获知内幕信息违法获利。邹炎当时为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工作人员,负责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大客户项目组的人力资源调配工作。

  经证监会调查,2011年1月21日~24日,邹炎在安排粤高速重组项目组成员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与项目组负责人沟通以及与投行部运营管理工作人员的邮件往来,知悉了粤高速的重组事项,并告知其妻子以共有资金买入“粤高速A”股票。当年1月至3月,邹炎妻子动用340余万元资金,通过亲戚账户先后买卖“粤高速A”,并卖出部分获利,账面浮盈14余万元。

  证监会认定,该案是投资银行部门后台管理人员涉嫌内幕交易,属于新型投行人员违法违规。

  北京天问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作为粤高速重组项目的财务顾问,中金和邹炎都是内幕知情人。“邹炎不仅泄密,而且利用内幕信息非法获利,这至少说明中金内控制度存在漏洞,而且,邹炎本人亦存在知法犯法过错。”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邹炎对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有深入研究。早在2005年,邹炎曾与他人合作过一篇题为《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的事件研究》的论文。

  2013年1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也通报了中金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杨丙卿,因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从事证券交易被提起公诉一案。2009年至2011年6月间,杨丙卿担任中金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在负责管理四个银行共五个企业年金理财账户的投资期间,利用其职务便利,多次指令邢某、向某二人为其操作或自己亲自操作进行股票交易,非法获利200余万元。

  “(中金公司)要么就是没有相关制度,要么就是制度形同虚设。”某投行人士称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作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券商,中金与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联姻后,大摩良好的管理平台、制度建设、业务架构一直是中金的先发优势。然而,多起内幕案的曝光无疑令中金这块金字招牌失色。

  整合失衡人才流失严重

  最新披露的传闻是,中金研究所又有三名明星研究员离职,分别是固定收益研究组研究员徐小庆、电子行业分析师赵晓光和文化传播行业分析师金宇。

  对此消息,中金公司PR相关人士予以否认。

  2012年3月和11月,中金投行部曾分两次裁员、降薪。引起的恐慌也逐步蔓延开来,研究所亦人心不稳。“与其被裁员,还不如自己主动找出路。”中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回溯起来,2010年是中金的一个坎。这一年,中金与大摩分手,中金研究所辉煌时期的元老离开大半,沈建光、哈继铭、邢自强相继离开;至2011年初,策略团队更是集体跳槽至对手券商。

  “是不合时宜的、盲目的大规模扩张害了中金。”一位已经离开中金的前员工称。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金先后从海外高薪挖了不少高端人才;而且,又在随后的大规模扩张中,从高校招聘大量人员。刚毕业新生的年薪就高达55万元。海外引进人才的收入就更是天文数字。“内部人才整合最终失衡,导致原有精英团队大量流失。”前员工称。

  反映在市场上,在2010年、2011年的新财富评选中,中金研究团队远远落后于国内券商,与其鼎盛时期一举囊括所有奖项大相径庭。

  “人才流失导致中金引以为傲的研究能力下降,从而跌落第一梯度。”某买方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为之叹息。

  他举了一个小例子作为佐证:2012年12月18日,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黄海洲放言“长线看空银行股,银行股将从A股市值权重40%降至10%”!而众所周知的是,银行股在2012年12月份开始强势上涨。在看错方向后,中金在2013年1月31日发布一份报告改称银行股还能上涨,称不折腾(不要做波段),不要做个股切换,保持10个点以上的银行仓位。接下来的事实是,从2月7日开始,由于QFII大幅减持,前期涨幅较大的银行股成为下跌重灾区。

  “有价值的研究不能是墙头草,(作为卖方)这样的分析水平实在有失大家水准。”上述投资总监称。

  中金在基金的分仓量亦出现迅速下滑。从2012年基金中报可知,中信证券(13.68,-0.06,-0.44%)、申银万国[微博]和银河证券分列基金佣金分仓前三位,中金公司则跌出前十,同比下降47.57%。

  投行业务萎缩国际战略前途未卜

  不进则退。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中金虽有先发优势,眼下的竞争格局却是后来者居上。在国内券商逐渐成熟长大的同时,中金的领先优势渐失,不仅收入大幅下降,其投行市场份额也逐步萎缩。

  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的券商年报显示,2005年至2011年7年时间里,中金公司年净利润逐级下滑,2011年甚至滑落至历史最低。

  2011年,中金公司营业收入为22.57亿元,在券商中排名滑落到17名;其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仅为2604万元,在券商中排名低至71名。仅“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一项,是其2011年唯一的亮点:中金以13720万元,排名行业第二。

  即便是如此微薄的利润下,其2011年管理费仍居高不下,远高于国内其他券商,其运营成本面临巨大压力。

  有券商微博上评价,“中金虽然曾是投行第一集团军,但相对于中信证券这种综合性券商只是个小券商(2011年度营业收入约为中信的七分之一),抗风险能力差。”

  中金公司内部人士分析,利润下降源于三点:“首先,2011年投行部门的逆势扩张导致管理、薪酬成本快速增加;投行业务从‘抓大放小’到‘大小并重’时间尚短,转型效果不明显;国际化战略取得成效尚需假以时日。”

  以中金投行业务为例,足以见证中金从盛及衰。曾经,凭借大型国企IPO项目,中金的IPO承销金额与份额位居券商之首。2009年,中金IPO承销金额为113亿美元,市场份额在亚太区所有投行中名列第一。

  然而,随着大项目越来越少,中小企业IPO项目比重的增加,之前在小项目上储备不足的中金增长显得乏力。2010、2011连续两年,中金分别只承销了两家公司IPO;募集资金虽然勉强保住前二十之列,但承销保荐费用却处于中游水平。业内人士表示:这说明中金在议价能力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劣势。

  此外,中金在债券承销上的优势也与后来者差距逐渐缩小。

  业内人士分析,中金投行战略的失误或许是其IPO下滑的主因。中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小项目组一直都有,只是投入小,受重视程度不够。直到2011年年初,中金才转向大力发掘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

  2012年两会期间,中金董事长李剑阁曾表示,2011年以来中金已经加强了高增长企业IPO业务的投入,在公司内部加强了人员配置力量,目前公司储备项目丰富,效果在2012年将开始显现。

  然而,或许是中金运气欠佳。一方面,2012年下半年IPO暂停,另一方面,与已经在中小项目上形成明显优势的国信、平安和广发等券商相比,中金要在此领域有所建树,非朝夕之功。

  同时,作为转型与突围的重点,中金的国际战略短期或也难有建树。

  2009年开始,中金做了很多海外扩张,先后在香港、纽约、新加坡和伦敦分别设立了子公司,为打造“植根中国的国际投行”奠定基础。然而,这些海外扩张到底能不能产生效益?

  2010年10月18日,中金第一次全面参与的非中国公司的海外IPO项目,联合承销普洛斯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IPO规模高达39.14亿新元(约合30亿美元)。除此之外,尚未看到中金国际化更多业绩。

  另一个事实是,随着国内券商国际化加速以及十多家券商香港子公司的设立,在中金引以为重的香港市场,其优势亦不明显。

  而且,被中金寄予厚望的国际板一再推迟对其也是一大打击。此前,李剑阁曾表示,许多国际著名企业跟中金公司签了一些商业协议。一旦它们成功登陆A股,或许能为中金赢得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现在看来,国际业务要成长为中金新的利润增长点,恐还需时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