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山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三十年前,他无意间在大山中发现了两株野稻后,就与这野稻结下不解之缘,三十年来不仅成功培育种植野稻,还将野稻米卖到了大上海。2月20日,记者专程赴太湖县汤泉乡朱湾村采访了开发种植野稻的马其友老人。
马其友今年66岁,满头白发,身材短小,身体有些发福。老人是文革前初中生,当了22年的村支书。老人轻言细语地向记者讲述了三十年来开发培育野生稻的点点滴滴。
无意间发现野生稻
1984年8月的一天,马其有在自家承包的98亩山场上,整理山地拔除杂草时,无意间发现了旁边湿地上有两株七八十厘米高的植物,很像是稻,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找来树枝将其围护起来,一段时间后,马其友再次来到海拔近900米的山场查看这两株植物,发现它们果然是稻子,稻壳褐色,稻穗有很长的毛芒。马其友认为,在海拔近900米的地方,这稻子绝不是人为栽种的。
成功培育种植野生稻
当时,马其友便产发了试种野生稻的念头,于是,他将野生稻谷采回家。第二年,马其友在当初发现野生稻的地方开垦出一块空田,试种野生稻,结果很成功,同样是红米,收了近5公斤稻子,食用后发现口感很好。随后,马其友每年都增加一些种植面积,尝试变换各种种植环境。
经过多年种植野稻,马其友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他发现野生稻耐寒、耐高温,旱涝保收,抗虫,适应各种环境生长,比其他稻米更香、更好吃。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增加,马其友便萌发将野生米推向城市超市的想法,但进超市,野生米需要有质检证书等。2004年,一心想将野生米推向市场的马其友带着野生稻米样品到太湖县卫生部门咨询,被告知要到相关部门检测毒害残留等6项指标。马其友花了数千元将野稻米送到市疾控中心、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野生米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野生米“钱景”广阔
2005年,马其友准备创办公司生产野稻米,由于拿不出10万元的注册资金和购置成套加工设备的钱,公司没能办起来。
2009年,马其友牵头成立了“太湖县毛安野生稻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几十户农民提供野生稻种、种植技术,种植地点由其确定,种植规模逐年得到扩大。2011年12月,马其友为野生米注册了商标;2012年4月,经省卫生厅备案,发布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并委托太湖一家米业公司加工。
为使野生稻米尽快走向市场,让消费者认可,2013年3月,马其友又带着米样到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对野生稻米的营养成分和部分微量元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每100克野生稻米的能量、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普通大米相差无几,而钙、锌、硒、膳食纤维和赖氨酸的含量分别是20.5毫克、2.0毫克、7.9微克、1.76和300毫克,与普通大米相比,分别高出7.5毫克、1.3毫克、5.67微克、1.06和42毫克。野生米是名符其符的“钙硒米”。
如今,马其友的野生米在太湖县城小有名气,野生米在当地卖到9元一公斤。马其友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他还将野生米送到上海的两家农产品商店代销,销售价达到78元一公斤。
为进一步打开野生米销路,让野生米进入各地超市,马其友的合作社还先后申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2月21日,马其友到太湖县国税局申请增值税发票。他说,他和太湖县城的一家大超市已谈好,等增值税发票一下来,野生米就进这家超市销售。今年,他还让在上海打工的儿子在当地开一家粥店,专门经营野生米粥。现在,上海也有几家大超市答应试卖野生米,近期,他将到上海和他们正式签订代售合同。
作者:曹传林 记者 张培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