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感谢有你,一直在我们身旁

  “老师”,一个如同“爸爸”、“妈妈”一样伴随我们终生的称谓;老师,一个就像爸爸、妈妈一样给予我们关怀的职业———感谢有你,一直在我们身旁

  多年来,谢中干始终记着母亲的叮嘱:“你是公家的人,要对得起‘水窟荡’里的孩子。”

  36年脊背上的坚守

  □ 安庆晚报记者 白萍

  每个下雨天的清晨,在一条弯曲泥泞的小路旁,总有一个人撑着雨伞遥望着小路,学生陆续走来,在他身边总要停下来,“谢老师早!”“谢老师好!”,他也不断地叮嘱着学生,“路滑,慢一点儿”;遇到年龄小的学生,他就弯下腰背起学生向前走去……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大观区海口镇引河村。从19岁到55岁,谢中干见证了引河小学的历史变迁,36年间不离不弃、默默坚守。

  引河村是大观区最边远的一个河畔村落,地势低洼、河道交叉、渠沟塘堰密布,是典型的沿河湿地易涝区,被当地村民称作“水窟荡”。由于引河小学地理位置特殊,附近水多路窄,在一条通往学校的泥路旁,孩子们总能看到谢老师守在那里,提醒学生走路小心些;尤其是雨季,这条小路常常会被淹没,学生经过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滑入路旁深塘。每到这时,谢老师便会早早来到这里,将学生一个个地背过去。而这一背就是36年,厚实的脊背已变得佝偻,漕河水依然绕着村庄静静地流淌。

  村里经济条件极其艰苦,为了讨生活,青壮年大都出外打工,学校8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大部分孩子存在心理承受力差、性格内向孤僻、行为习惯差等成长问题。在谢老师的办公桌上,有一本被翻得很破旧的小册子,“这是留守儿童档案,别小看这本小册子,学校留守儿童的情况全都记在这上面。”谢老师说。在档案上,除了清楚记录着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基本信息外,还注明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如父母皆不在家的,单亲在家的,离异失亲家庭的,不爱说话的,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等等。有了这本档案,就可以掌握留守儿童的全部信息。

  在谢老师班上,有一位叫朱凡思的同学,年幼时朱凡思的父亲生病去世,母亲离家,自此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朱凡思性格孤僻,怕见生人。谢老师告诉记者,刚接触小凡思时,他害羞地躲在门后不肯出来,更别提与他交流。几年来,谢老师只要一有空闲,总不忘去看看小凡思,谈心聊天从不间断,并给他送些学习生活等用品,有时还为他垫付伙食费。每周,谢老师还利用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亲情电话,和孩子们一起跟外地父母通话。一位家长颇为感触地说:“在外面最担心的还是孩子,每次接到谢老师打来的电话,心里那个暖比挣了钱还幸福”。

  2011年,学校争取到了校安工程项目———新建教学楼,这是这个偏僻村小建校历史上第一幢教学楼,虽然面积不大,却引来全村乡亲的关注。整个暑假,谢老师全身心地扑在新建教学楼的工程上,家中86岁的老母亲重病卧床不起,谢老师都没有照顾一天;直到老母亲去世,他也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因为多年来,他始终记着母亲的叮嘱:“你是公家的人,要对得起‘水窟荡’里的孩子。”

  从教三十余载,学校的老师、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而谢老师却默默坚守着这所学校,守护着这里的孩子。他说,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如果学校还需要他,他还会继续干下去。

  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时,王秀松的第一句话是:“孩子们怎么样了?”然后又再次昏迷了过去。

  大山里“最美的人”

  □ 安庆晚报记者 白萍

  他出生在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偏远山村,为了山里娃,默默耕耘13载,将自己的满腔热情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带领同学们做旗杆,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上空飘扬;他借木板搭舞台,让从没唱过歌、跳过舞的山里娃也像模像样地登台表演……年轻的王秀松,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村里人亲切地称他为“最美的人”。

  2001年8月,20岁的王秀松从安庆师范学院毕业,怀揣着回报家乡教育的梦想,王老师放弃了留城的机会,毅然回到养育他的大山。上班伊始,他主动请缨要求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利用少先队与班级这两个阵地,带领同学们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没有旗杆,他带领同学们上山砍竹子自己做,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上空高高飘扬;开办红领巾广播站没有话筒与音响,他从亲戚家借来音响设备,使校园里响起喇叭声;元旦联欢会没有舞台,他借来木板,自己动手搭建舞台,让这些从没唱过歌、跳过舞的山里娃也像模像样地登台表演;他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同学们开展讲故事、演讲、速算、书画等竞赛和小型运动会……年轻的王老师,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由于地处山区、人口分散,王老师任教的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他白天当老师,晚上当保姆,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凛寒冬,每个深夜他都要前往宿舍去看看,看同学们的蚊帐有没有关实,被条有没有盖严。每餐吃饭的时候,他都要端着饭碗来到学生中间,看看孩子们是不是都有菜,问问孩子们是否吃饱了。十几年来,都记不清他为孩子们补贴过多少买菜的钱,记不清他多少次自己掏钱给孩子们加饭买衣。

  2012年重阳节,王老师骑车带学生前往乡敬老院献爱心,途中不幸发生车祸,造成头部严重骨折,脑挫伤,牙齿都摔坏十几颗,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时,王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孩子们怎么样了?”然后又再次昏迷了过去。住院两个星期后,王老师便强撑着站起来,硬要回校上班,爱人和同事都说学校偏远,万一复发怎么办,他却说:“我在这待着一点都不安心,与其让我这样担心,还不如让我住在学生身边。”实在拗不过他,爱人只好步行护送他去十公里之外的学校。但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上班途中的王老师因山路陡滑和病情复发倒在了山路中,再次住进了医院。

  2013年6月6日,午饭过后,暴雨骤然而至,罕见的洪水一下子冲进了学校的厕所,厕所水位在不断上升,无法进入。王老师当机立断,让一名老师在厕所门前劝阻学生入内,而自己挽起裤脚,扛起锄头,跳进了臭气熏天的粪水里。经过一个小时的抢修,排水沟被疏通了,厕所里的积水也退了。

  王老师将自己的全身精力与青春年华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山区教育的希望之光,用自己的敬业赢得了山区家长的尊重,用自己的爱心抚慰着孩子们幼稚的心灵,他用无悔青春彰显出山区教师的风采。

作者:白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