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14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大干、快干、苦干,以蛮拼的勇气和决心,迎难而上、奋勇而上,在新常态下展现出新状态,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了新作为,在科学发展中取得了新业绩。今日起,本报特推出“盘点2014”专栏,敬请读者关注。
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鸟瞰。 记者 王政 摄
2014,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调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转型升级为首,以结构调整为舵,以政策激励为桨,奋力拼搏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三新”产业、创新驱动增强竞争力的航道上。
稳中有进,促转型激发新活力。放眼安庆,新常态折射新亮点。转型发展带来全市经济进一步提速、提质、提效,增幅位次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改善。
转舵航行正阳春。2014年,全市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升级存量
传统产业逆势爬坡争上游
【一手抓“扶”,制定新型工业、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政策”,重点支持企业技改投资和“三新”项目建设。一手抓“压”,对产能、工艺和设备落后及污染企业坚决采取“关停并转罚”措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
去岁寒冬,在安庆帝伯格茨缸套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环新集团现在最畅销的新产品—缸套被一个个打磨成型,成品包装后销往世界各地。去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并不景气,这小小的缸套却实现销售额5.86亿,同比增长28.9%。
“别小瞧它,汽车轻量化是趋势,现在国内,除了进口,能够为轻量化汽车配件的缸套,只有我们一家在生产,它的目标市场达到90%以上。”环新集团相关负责人朱华山告诉记者。2014年,环新集团能够实现32.3%的销售额增长,主要是因为类似于缸套、粉末冶金这样前期投入的新项目陆续开始收益。
“经济步入新常态,资源、环境、人口等红利过去了,唯有转型是唯一出路。对于传统工业企业来说,技术改造升级、研发新产品才能可持续发展。”安庆师范学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汪时珍分析说。
为保障企业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一手抓“扶”,制定新型工业、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政策”,市财政去年安排3.3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改投资和“三新”项目建设。一手抓“压”,对产能、工艺和设备落后及污染企业坚决采取“关停并转罚”措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
安徽华泰林浆纸有限公司年产5000套数控机床排屑机项目,总投资3亿元,通过技改达到年产溶解浆15万吨的能力,可新增产值3.5亿元;安庆市阳光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套数控机床排屑机项目,为自主研发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后可年产5000套数控机床排屑机;通过盘活德胜制药存量资源,引进海王生物进行合作,推进产业升级。
放眼安庆,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新观念带来新发展。2014年1—11月,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28.82亿元,增幅连续7个月居全省前两位,其中有6个月持续保持全省第一位。预计2014年全年,我市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全年实现产值1530亿元,同比增长18.2%,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51.4%,比上年度提高1.4个百分点。
注入增量
“三新”塑造全新产业版图
【新材料,努力把安庆建设成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力争把安庆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业态,形成智慧产业园等一批创新载体;着力发展文化新业态和旅游新业态。】
2014年1—11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6户,工业利税增长27.9%,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15.8。电商企业达到225家,电商交易额17亿元,全省第5。
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存量重要,注入增量更重要。
跨入2015,大宜城声声喜讯犹在耳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2×100万千瓦电厂、旺旺PET等项目开工,晋煤集团化工材料等一批项目落地,总投资58亿元的曙光化工园加快建设;安庆获批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上海新城吾悦体验式商业综合体落户;556电商产业园、鸿润等5家企业成为省示范······ 还有刚刚,通过安徽省鸿庆精机有限公司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重组,富士康正式走进安庆,将把数控机床产能由200台提升至2000台,并向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延伸。
一批规模大、牵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正在涌入安庆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从这些项目中,能够窥探出市委、市政府新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三新”产业。
新材料,以安庆石化、中安华谊、曙光集团为依托,瞄准世界顶级企业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油头”和“煤头”化工新材料,努力把安庆建设成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新能源,充分发挥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好的优势,力争把安庆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新业态,以安庆都市产业园为依托,以“安庆长江电商生态城”为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产业,形成智慧产业园等一批创新载体;充分利用安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集的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文化新业态和旅游新业态。
新的产业轮廓日渐清晰—“三新”正在塑造安庆全新的产业版图。
“从平台上看,高新区的成立和发展是突破;从招商引资来看,瞄准‘三新’产业是突破,这说明安庆经济开始转舵,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汪时珍说。
2014年1—11月,我市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78个,完成工业投资691.3亿元,增长21.7%。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6户,工业利税增长27.9%,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15.8。电商企业达到225家,电商交易额17亿元,全省第5。预计2014年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到210户,产值超300亿元,增幅超20%。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添活力增后劲
【 2014年,我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高新培育企业59家,高新技术产品121项,新增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均创历年新高。19家科技型企业挂牌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全省第二。】
前不久,桐城市范岗镇安徽微威胶件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联合研制的磁流变弹性体隔震器进入开发小试阶段,实现一个减震器在多频率下的隔震,产品投放市场,预计实现年销售10亿元。
“这个产品技术目前在世界上领先的,航空航天包括我们民用汽车行业,重工每个行业都能用得上,市场前景很好。”公司董事长李斌商告诉记者。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从最初单一的科技创新,到“创新安庆”战略实施,深入实施科技“一招鲜”工程,安庆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步伐愈发铿锵有力。
2014年以前,同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项目技术攻关大部分依靠外援。而现在,该企业成立特种汽车研究院,企业主导的抢险、抢修工程车项目随之研发成功,全年有望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为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我市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2014年,新建安徽华茂纺织染整技术研究院、曙光氰衍生物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产业实体研究院10余家,新增虹泰、华业、宇顺3家院士工作站,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95%、授权量增长86.7%,增幅居全省第1位。
“‘科技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是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主要路径。对企业来说,不创新就没有出路。”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汪曙光说。
在一系列自主创新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下,企业自主创新脚步更快。2014年,我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高新培育企业59家,高新技术产品121项,新增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均创历年新高。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15亿,同比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同比增长16%。19家科技型企业挂牌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全省第二。
“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地以后起到导向作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城市加快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就更强,这样发展才有活力、有后劲。”汪时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