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2014年,我市33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任务,截止12月底,实际到位资金67.7亿元,支出资金64.9亿元。民生工程的实施,让广大市民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极大巩固了农业和农村基础。
“学有所教”让城乡教育发展更均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继续得到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更多资助,全市建设27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全市完成32个电子阅览室、231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 165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政府购买服务,开展“送戏进万村”等文体活动26000余场次。
“病有所医”为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城镇居民医保补偿143355人次,新农合补偿763.4万人次,大病保险救助19256人次,城乡医疗救助330829人次;完成重大传染病人救治2512人,免费婚检75181人,住院分娩补助36152人;50949名残疾人获生活补助3679.5万元,921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得到免费复明手术,5377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接受药物治疗费用补助,792名贫困残疾儿童获得医疗康复训练救助。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快捷、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在门诊、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保健不出门”。
“老有所养”让晚年生活保障更得力。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自筹多措并举,老年人、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83.3万人,以公办民营、合作共建等市场化手段,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完成43个乡镇敬老院和1726张床位的社会养老机构建设;为19.16万人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7亿元,为3564人发放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1074.2万元。
“住有所居”帮困难群众实现住房梦。新开工公租房7384套、棚户区改造19204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036户。桐城、潜山、岳西、太湖山区库区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启动,累计承保53.8万户,发生理赔1333起,理赔金额275.6万元,有效解决了经济最困难、住房最危险农村困难家庭的居住安全问题。
“劳有所得”使群众就业创业更稳定。按照“五个优先”的原则,即帮扶政策优先出台、用工信息优先发布、重点对象优先帮扶、急需人才优先培训、“零就业”家庭优先就业,着力实施就业促进工程,保障困难群众、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稳定就业。2014年,累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1811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659个,吸纳210名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特定岗位工作,开发大学生就业见习岗位945个。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更完善。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政策性农业保险完成种植业承保727.2万亩、养殖业承保10.3万头;1303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5.3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工;33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实现全覆盖;推进“八小”水利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完工率超90%;新开工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项目114座,完工94座。为45562名五保老人发放资金1.1亿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038人次,为2732名孤儿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记者 李宏 通讯员 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