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怀宁千户小山村走出千名大学生

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大塅村今年有31人参加高考。对于村里1072户家庭来说,接下来的日子便是等待捷报传来。这个位于怀宁县平山镇最北端的小山村,也是明代崇祯年间安庆第一位状元刘若宰的故乡。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村里先后走出1000多位大学生,这其中,后来读硕士、读博、出国留学的人有12个。

  大塅村有56个村民组,1072户,3956人,大学生总数占村民总数的1/4以上。最多的一家有四五个。近两年,大塅村共有141人参加高考,112人考上大学,考取率达80%。

  “村里第一批大学生有考取清华的,第二批有考取南开和山东大学的,后来接着有人考取南京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塅村村主任刘文军如数家珍地说。

  如今,大塅村走出去的这些大学生已经成长为各领域的人才,他们分布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人中,有全国杰出中青年科学家,有美国电信公司高管,有中国知名汽车公司的中高管,也有国内一流的眼科专家,有大学教授,也有高级技工。

  一个小山村如何能培养出这么多大学生?“从古至今,重视教育,代代相传。在我们村,头等大事就是孩子读书。”大塅村妇女主任李小龙解释说,为了陪伴两个孩子,她自己也放弃了在大城市医院工作的机会。“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李小龙说。

  重视教育的传统,让这个村子不比吃、不比穿,就比孩子教育的风气一直浓厚。越是条件差,越是要读书。几百年来,这种观念已经深入村民的骨子里。

  去年,小冲组村民何承兰的孩子考上了怀宁中学。原本和丈夫一起在沈阳打工的何承兰随即收拾行囊,回到家乡,陪在孩子身边。“一年十几万的收入也不抵孩子的教育重要。”何承兰说。

  刘洼组村民刘绍西,家境贫寒,经常捡别人扔掉的球鞋穿,衣服补了一遍又一遍。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硬是勤劳苦干,培养出4个本科生。“孩子有出息,是我最大的愿望。”刘绍西说。

  对于村两委,教育也是头等大事。如今,一村一校已很难保证。但直到2011年小学合并前,大塅村都保留着3所小学。村里适龄学生入学率一直是100%,初中辍学率为零。

  从考上大学,到成长为各领域的人才,这些大塅村走出的人并没有忘记回报家乡。近几年,在大塅村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他们或直接捐资,或出谋划策,一点一滴承担与分享着家乡的未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