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种桑养蚕缺乏吸引力 岳西桑蚕第一村期待破茧新生

  岳西县来榜镇斑竹村有这样一个美誉:“天堂九冲十三畈,比不过上清斑竹畈。”该村有22个村民组,536户,全村95%的农户养蚕,人均桑园1亩以上。作为岳西县桑蚕第一村,斑竹桑蚕产业有着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桑蚕业是弱势产业,面临着变化莫测的市场风险。种桑养蚕是该村支柱产业,是什么给予这一传统特色产业多年来的绵绵生机?近日,安庆晚报记者带着疑问进行了走访。


桑树环绕着村庄

  留守农户坚守种桑养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独具大别山民居风格的蚕房掩映在桑树间,年近半百的斑竹村村支部书记王传学,看着横看成行、竖看成列的桑园绿意盎然,心里却说不出来滋味。

  王传学是村里的干部,孩子都外出读书了,他和父母在家里搞了些桑蚕养殖。他告诉记者,“我家从祖辈就开始养蚕,哪怕行情不好也没有中断过。现在村里桑园有2309亩,占全镇桑园面积五分之一。”

  王传学家今年种植了2亩多地的桑树,养了5张半蚕种,比去年少了一半。他告诉记者,不少原先以养蚕为生的村民觉着养蚕不如打工划算,就外出打工了。蚕桑业成了留守村民的主要收入,去年留守村民人均养蚕收入6000多元。不过即使在行情最低迷的时候,村中蚕农都在坚持中等待行情变暖,希望多卖点钱。

  他算了一笔账,按今年一张蚕种产茧80斤,收益约为1300元,外出打工按100~200元/天的工资,至少有3000元/月,而且养蚕得冒风险,诸如病虫害、收购价波动等,同时还是个辛苦活。现在村里蚕农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情况下,种桑养蚕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种桑养蚕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王传学一样,目前,斑竹村绝大多数养蚕户都是一两个年长者零星养两三张蚕种,最忙的时候家中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请假两三天回来帮衬着。与其说养蚕是为了经济效益,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坚持延续多年的养蚕传统。斑竹村的这种现状正是来榜镇桑蚕业的缩影。

  据了解,明清时期,来榜镇曾遍布手工作坊,茶盐蚕茧贩运古驿道为安徽、湖北两省英山、霍邱、潜山、太湖四县重要的物流通道,曾经吸引着大批外省客商纷至沓来,也让这一方水土的老百姓尝到了不少甜头。所以尽管近期经历几次蚕茧价格大起大落,村民还在坚守着难舍的桑蚕养殖。

  王传学介绍,斑竹村全年日照时间900小时,昼夜温差小,年降水量1300毫米,无霜期280天,其独特的小区域气候条件为桑蚕产业发展提供了绝佳条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桑蚕仍是村子支柱产业,对农民的增收作用不可或缺。虽然目前从事蚕桑产业的大多是村中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但还是比较适合在家从事这种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

  养蚕种桑解决了农村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种桑树利用了农村闲置土地,全身是宝的桑树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所以,作为一项难以替代的传统农业产业,斑竹村必须找到发展突破口。

  综合利用桑园增加附加值

  那么斑竹村桑蚕产业的出路又在何方?如何破茧而出?

  日前,来榜镇党委书记胡天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破解的对策,思路针对桑蚕产业面临的效益不高、劳力不足、产业链不长等问题,逐步打造以合作经济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强化服务为手段,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桑蚕产业经营格局。”

  目前,斑竹村现有高标准桑园1500亩,已经成立5家桑蚕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定期开展培训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村有培育收、烘茧站11家,定点小蚕共育室8家,为农户提供优质良种幼苗,并与省级龙头企业对接,发展订单农业,调动村民发展桑蚕生产积极性。

  除此之外,新建桑葚基地10亩,探索立体桑蚕产业生产,做到园下放养,市场对接,以期通过多个路径的扩展提高桑园的综合效益。

  来榜镇农经站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已经有农户破“茧”而出,在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取得新的进展,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经营模式。像昔日只能当柴火,烂在田里的桑枝条,如今在斑竹村乃至来榜镇广大蚕农心中,已成为摇钱树。两年前,回乡创业大学生吴松青开始尝试用废弃桑枝条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以每百斤30元的价格回收桑枝条。不久前,从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传来消息,认定用桑枝屑为基质的来榜桑枝黑木耳营养成分硒含量较高,符合富硒食用菌的硒含量标准。

  养蚕与栽培食用菌在季节上和人力上也不冲突,先养蚕,后种菌。这一产业是以桑树为中心,形成循环利用圈,即桑叶喂蚕,桑树修剪后的残枝作为菌类培养的原料,蚕粪作为菌类的辅料,菌类栽培后产生的废料又可作肥料等多种用处,进一步扩大了桑蚕业的产业延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