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面条是很常见的主食,只是大部分市民食用的都是机器加工的面条。而传统手工制作的面条,虽然吃起来有韧性、口感好,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逐渐难觅其踪了。近日,记者了解到,迎江区新洲乡还有人在坚持传统手工制面。手工制作面条在新洲乡曾经很吃香,辉煌的时候有数十户人家从事这个产业,可惜受到场地、卫生等生产条件的限制,手工面条制作的规模一直难以突破,反而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萎缩,目前只剩两位老人还在坚持着。
迎江区新洲乡青龙村大棚组72岁的何从发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坚持手工制面者。老人说,他坚持古法制作手工面条已有30多年了。现在他除了借助一台磨面机,其他工序还是手工制作。如今他家每天手工面条产量只有100余斤,做多少,销多少。之前他的老伴还在世的时候,最高峰一天可以加工五、六百斤,吸引许多从市区来的客人来定购。
然而,由于古法制作面条需要的手工工序繁杂,加工者工作量大,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天气状况,并根据风力、湿度和光照的情况控制日晒时间,导致后来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了。记者了解到,在新洲乡,像这样的手工面条加工厂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
永存村幸福组63岁的王文平是另外一位坚持古法手工制面的人。王文平三十多岁外出打工,学做面条,后来回到家乡,雨天从事打铁,晴天手工制作面条赚钱补贴家用。
王师傅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家中只有他一个人坚持手工制面了,他的儿孙辈都不想跟他学习手工制面这门手艺,只是偶尔过来帮帮他的忙。
王文平一边切面一边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前后手工面销量大些,他每天早上6点就开工了:先是将面粉通过机器和成面,再将面饼切开,用手拉成条状,然后盘在篓中醒面;冬天气温比较低,醒面的时间相对会长一点;待面醒好后,经过多次反复地揉、搓、捏、拉后,将面条拉成手指粗,盘在篓中;接着再将两根1米长的细竹竿固定好,手中抓着四根面条开始甩面;左右手交替进行,很快面条变细、变长了;接下来,将面条拿到露天场地,用竹竿固定,摊开晒干;最后是将细长的面条切成一段段的,包装好送到店里售卖。目前一斤手工制作的面条售价在三元左右。
尽管现在靠手工制面赚的钱不多了,王文平还是表示要坚持做下去。